
艺潮涌北江
——清远市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应潮而生
◎潘伟
清远,地处山海之交,古往今来,皆潮流之地。
东汉潭子相《海峤志》载:“二、八月中,有潮上到此(中宿峡,又名清远峡),经宿返五羊,故名中宿。”秦汉时,峡下游出口处,有巨石名“分潮”。清康熙《禺峡山志》亦载:“嘉靖十四年(1535)湖到,万历己卯(1579)潮水又达寺(飞来寺)前。”
旧时,清远人称“江”为“海”,过北江,讲“过海”。飞来峡下游、北江北岸,有村名“海边”。潮涨潮退,与珠江同;称江为海,亦与广州同。古中宿,又言何非“湾区”?沧海桑田,今北江清城段,两坝拦河,江流渠化,唯石角下游,见海潮景致。
舶来文化与艺术,亦如海潮而至矣。
清顺治十三年(1656),荷兰使团进京朝贡,溯北江而上,途经清远城,留宿一晚,使团中有位画家,叫约翰•尼霍夫,沿途文字记录,并素描写生,绘清远城墙,绘峡山飞来寺,之后,制作铜版画。1665年,出版《荷使初访中国记》,图文并茂,即风靡欧洲,先后有荷文,法文,德文,拉丁文,英文等版本,西人首次直观明末清初之清远风貌。而清远人,则首次见识西方素描和铜版画之写实逼真。
1869年末,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及其助理,扛着摄影器材及暗室设备,来到广州,再沿珠江而上,经佛山至三水,从三水入北江,过清远抵英德,沿途边拍摄,边以“湿版法”,在玻璃板上显影、定影,获得负片。由此,留下鳌头塔,飞来寺及僧人、大庙峡、盲仔峡、观音岩等照片记录,为清远市境内最早影像。汤姆逊存世玻璃底片,藏英国伦敦维尔康姆图书馆。余几经周折,购入这批晚清时期拍摄之清远照片,长50公分,宽40公分,计13幅,今存清远市档案馆,底版晒出之照,有拍摄者签字,周边虽有磨损,影像依然清晰,影调油画般厚重。
北江岁岁春潮浦,清远市油画艺术委员会,应潮流而生。然,此潮非彼潮,融入“油画艺术湾区”,单凭地缘优势,难破“拦河坝”,唯有“以文化人,以艺通心”,连接“湾区”艺术大潮,方可通向更广阔之海洋,穷尽千里目。小北江边城连州,已为人先弄大潮,地处山区,却以海洋视野,创办国际摄影年展,搭建平台,持续十七届,中国摄影界,一度形成“北平遥,南连州”格局。
清远,更具创新精神之城。经济领域,曾有“清远经验”“洲心经验”,名扬京城;文化领域,再有“中国生态诗歌之城”,誉满神州。余相信,这方山水,这方人文,将哺育这方画家,融入“湾区”,兼收并蓄,之后走向远方。
“清远油画”,众目期待。
(潘伟,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地方文史专家)
上一篇: 不负春光——贾紫弘中国画小品展
下一篇: 「路边野花」系列作品展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