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禅心·传承圣品
文/苏南
提起静一居士,人们总会想到他那令人惊叹的佛经书法。他用整整两年多的时间,从广州大佛寺到敦煌莫高窟,再到杭州灵隐寺,将九卷亲手书写的《金刚经》一一供养给各地的寺庙与博物馆。这些经卷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更像是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用笔墨连接敦煌藏经洞的古老智慧与当代人的精神追寻。
老师曾回忆,当他第一次踏入莫高窟时,藏经洞中那些斑驳的古代经卷令他深受震撼。古人用最朴素的笔墨,在黄麻纸上留下对信仰的虔诚,这种跨越时空的虔诚深深打动了他。从那时起,他仿佛着了魔一般,埋头临摹敦煌写经。魏晋时期的古朴笔法、隋唐楷书的端庄气韵,都被他一点点揉进自己的书法之中。
现场观看静一老师写经,是一种奇妙的体验。他的小楷工整得宛如印刷,然而细看之下,却能发现笔尖的灵动——起笔时带着敦煌写经的粗犷,收笔处又透出江南文人的秀气。当他用朱砂写经时,赤色墨迹宛如敦煌晚霞浸染的沙丘;而在书写《金刚经三本对释》时,三种译本的字形竟能暗合三位译经大师的性格:鸠摩罗什的空灵、玄奘的严谨、菩提流支的圆融,仿佛在纸上悄然对话。
除了佛经书法闻名之外,他对木叶盏、青花瓷等器物也情有独钟,并常常在这些器物的创作中融入自己的书法艺术,使其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
在木叶盏的世界里,静一老师有着自己独特的追求。他痴迷于吉州窑木叶天目的神秘与质朴,那片天然的木叶在黑釉盏中若隐若现,仿佛是禅意的具象化。为了研究“曜变天目”的成因,他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深山中建立柴窑,历经三年之久的反复试验。在他的工作室里,摆放着许多未完成的作品,每一件都记录着他与窑火对话的痕迹。他告诉我,木叶盏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可复制性,每一次烧制都是一场与自然的博弈,而每一次成功的作品都是大自然赋予的礼物。
对于青花瓷,静一老师同样有着深厚的情感。他会在青花瓷上书写佛经,用细腻的笔触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审美相结合。他的青花瓷作品,无论是茶盏、花瓶还是笔筒,都散发着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气质。在他的笔下,青花瓷不再是简单的器物,而是承载着禅意与智慧的艺术品。
静一老师常说,书法和器物制作都是修行的一部分。他在笔墨间寻找千年禅心,在火光中锻造传承圣品。他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通过他的笔触和器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延续,也感受到了一位艺术家对生活的热爱与敬畏。
如果你有幸参加静一老师的安般茶会,就会发现每一次茶会都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他会在茶会上展示自己亲手书写的佛经,或是刚刚烧制完成的木叶盏。他用茶香和墨香,将人们带入一个宁静而深邃的世界。在他的引导下,我们学会了用一颗平静的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用一种禅意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起起落落。
静一老师的生活,就像他的书法和器物一样,充满了禅意与智慧。他的作品不仅是艺术的传承,更是对千年禅心的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