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蒙娜・德・波伏娃于《第二性》里,从“自我”与“他者”的二元论视角深入剖析,揭示了女性在历史进程中作为“第二性”的境遇及其背后的社会建构逻辑。在漫长的岁月里,女性因男权社会的种种规训,逐渐被塑造为“第二性”,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依附于男性的存在。这种身份定位使得女性在历史长河中,更多地被局限于家庭、情感等私人范畴,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以及艺术创作的机会相对匮乏。
然而女性艺术家从未停止对自我表达的追求。上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界涌现出一股以“女性艺术”为名的创作浪潮。艺术家们以鲜明的女性身份和视角,大胆地探讨性别议题,挑战传统性别观念,展现出强烈的自我确证和认同意识。她们的作品,或关注女性身体经验,或反思社会性别角色,或表达女性内心世界,为中国当代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考维度。
“另一半”并非“第二性”,而是与男性平等的一半。她们拥有独特的感受力、创造力和表达力,为艺术世界注入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标题中将“另一半”与“女性艺术”并置,似乎形成了一个悖论:既然强调平等,为何又要突出性别身份?
事实上,这种“悖论”恰恰反映了当下艺术生态的复杂性。尽管我们一直朝着性别平等的目标奋进,但不可回避的是,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女性艺术家长期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她们的创作也常常被贴上“女性艺术”的标签,从而与主流艺术产生一定程度的区分。这种区分,一方面是对女性艺术家独特价值的一种认可,另一方面,也在无意中造成了某种隔离与限制。而本次展览的初衷并非刻意强调性别差异,因为真正的平等,不是无视差异,而是尊重并理解差异,在差异中寻求对话与沟通的可能。
本次展览汇聚了四位扎根于江西的优秀女性艺术家共160件作品,不同的艺术语言及题材关注,展现出她们对生活、社会与文化的敏锐洞察。希望观众能够通过她们的艺术经验引发出对性别、艺术、文化等议题的深度思考。她们不仅是艺术家,更是学者与社会推动者,以多重身份在艺术与文化领域不断探索与实践,彰显了当代女性的创造力、思想力与社会影响力。
值此第115个国际妇女节即将到来之际,致敬女性在艺术领域不断突破、勇敢表达的非凡力量。也致敬每一位感受生活、勇敢发声的你。
江西省美术馆
2025年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