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灰尘”:三水、庞海龙双个展

  • 展览时间:2011/10/22 — 2011/11/10682
  • 展览空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99创意中心
查看更多详情

    2011年10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99创意中心举办的三水、庞海龙的双个展,是两位年轻艺术家的新作。三水的影像作品以上海外滩建筑为对象,为我们呈现了外滩在2050年即将被淹没的景象。庞海龙的雕塑作品以现成品、灰尘为对象,演绎了弃物和灰尘之间的共通关系。当代艺术作品中如何表达观念,如何超越宏大而抽象的叙事,如何在形式主义的表达中体现个人精神,是这个展览要讨论的话题。


“外滩”

    《外滩》是三水于2008年开始创作并一直延续至今的系列作品(包括观念摄影、视频、录像装置等),其中《外滩》观念摄影作品共汇集了24座外滩标志性建筑。在这组作品中,三水以独特的视角,为观众描述了一幅幅灾难性的画面——预演了在不远的将来,上海外滩即将被淹没的瞬间景象。只是这灾难的呈现不是狂风暴雨式的,也不是惊涛骇浪式的,而是以一种平静的、灰色的、忧郁的方式来呈现。

    在中国当代摄影发展的进程中,在1990年代,以摆拍中国符号的观念摄影曾一度非常流行,这是因为中国符号的照片往往能够到国外去展览,也容易引起西方藏家的兴趣。三水的摄影作品,并没有以摆拍中国符号为能事,当然也没有采用纪实手法的观念摄影,而是以形式主义的手法来进行他的面向社会环境问题的观念表达。这意味着三水的作品出现了转向,从关注个人精神的表达转移到对社会问题尤其是环境问题的关注。

    创作《外滩》这组作品的背景起源于三水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关注。早在几年前联合国就曾经发布一份报告,声称世界正处在巨大灾难的边缘,包括纽约、孟买、上海在内的一些沿海城市将被淹没。面对这一灾难性的预言,三水用局部而非全景式的摄影手法表达了他对这一环境事件的关注和审思。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灰濛濛的天空下,一栋栋曾经代表上海历史记忆的标志性建筑,比如外滩1号(原亚细亚大楼)、外滩2号(原上海总会大楼)、外滩3号(原有利大楼)、外滩18号(原麦加利银行大楼)以及原来的汇中饭店大楼、沙逊大厦、格林游船大楼、外滩百老汇、江海关大楼等孤零零的矗立在水的包围中。除了水天一色,那渐被淹没的楼顶和飘扬的红色旗帜似乎在提醒我们它们曾有的荣耀与辉煌。这既引起我们的历史记忆,又勾起我们的无限感伤。这组作品似乎在提醒我们,人类对地球的破坏已至于此,难道我们还要让灾难继续吗?


“灰•尘”

    在庞海龙的雕塑作品中,灰尘,既成了他作品主要的创作材料,也是其作品本身的一部分。以灰尘作为创作材料,在不少艺术家作品中都有尝试。比如徐冰在《何处惹尘埃》这件作品中,就是运用了在美国9.11世贸废墟收集到的灰尘这一材料来创作的。提到灰尘,我们总是会不由自主的产生一些比较消极的情绪和用词,比如“灰飞烟灭”、“尘埃落定”、“废墟”。的确,庞海龙在灰尘的世界中给我们表达了他对弃物与灰尘、存在与逝去、生命与死亡的思考与理解。

    本次展览选取了庞海龙最新创作的四组作品:《灰•尘01》、《灰•尘02》、《灰•尘03》和《still life》系列。这几组作品都是以现成品、灰尘为材料,重新演绎弃物和灰尘之间皆有的共通关系。在庞海龙看来,灰尘从物质材料本身讲并没有意义,但同时它又具有无限的精神性,是以物质为载体的物质。从时间维度讲,灰尘消解掉了现实中的真实,无力中隐含着暴力。而弃物作为一种物质是时间痕迹的集合,是从废墟中诞生又成为了废墟,是一种存在的姿态。灰尘和弃物都具有一种悲剧色彩和意识,隐喻着记忆的逝去与对生命反思的焦虑。

    对现成品的“挪用”,已成为自杜尚以来,后现代艺术的创作方法之一。它意味着艺术家在“挪用”现成品时怎样进行言说,而在言说中怎样改变其原有“物”的属性。庞海龙在“挪用”现成品时,比如玩具、电视机、窗帘、电风扇、吉他等弃物,用灰尘这一材料言说了他对现实的焦虑与困惑,以及宿命的悲剧意识,从而改变了弃物原有的属性而使弃物变成作品本身。比如《灰•尘03》这件作品中隐含的意义是被复杂化、抽象化的。其通过各种不同随意被丢弃的玩具制造出不连贯的片断性、不稳定性和非持续性,在暧昧的多重意义中弥漫着一种残酷幽默的荒诞意味。《灰•尘02》更是反映了庞海龙作品中的悲剧色彩与乌托邦的幻灭。生活是虚空的,也许只是现实的一个幻觉,每一秒中现在发生的都是明天的回忆,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消逝,一切都会灰飞烟灭,一切都会成为时间的记忆。庞海龙用这种“非舒适的安慰”方式传达出他内心深处的痛感以及对痛感的深度迷恋。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