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演绎 Form to Perform

  • 展览时间:2024/12/29 — 2025/03/29154
  • 展览空间:岸上艺术中心
查看更多详情

展览前言

何桂彦  He Guiyan ‍‍

四川美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批评家


形式是艺术创作中最基本的问题。但形式如何显现,或者用怎样的方法、语言、逻辑对其进行处理,则涉及个人趣味与审美判断。当然,我们也可以宽泛地认为有古典范畴的形式、现代主义的形式,以及当代艺术中的形式。在古典艺术中,形式依附于造型,依附于叙事。现代主义时期是一个分水岭,此后,形式走向了独立,形式的演绎与个人的编码主导了艺术的发展。在当代艺术范畴,形式不仅与艺术家个人的创作方法论紧密相连,并且,观念化的形式为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

 

在康剑飞的作品中,艺术家探讨了图像的不同生成路径,它们可能是原创的、复制的,也可以直接挪用其它的图像。但与作品的媒介比较,图像仍让位于媒介,于是,不同视觉层次与形式的演绎,使得作品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视觉场域。在近年的创作中,康剑飞围绕“日常”展开了一系列实验。这里的“日常”,包括对日常物品与艺术品之间的转换,也体现为对日常行为与版画创作行为边界的思考。因为对“日常”的倚重,作品的观念表达变得更为强烈。

 

从《色层研究》系列开始,李昌龙强化了对语言的编码。比如,就线的研究来说,哪些是视觉性的线,哪些是作为形式与结构的线,而哪些又是作为情感表现的线。就笔触而言,哪些是具有塑造功能的笔触,哪些是表现性的笔触,或者是一种观念性的笔触?形式随着结构不断展开,因为“色层”所形成的视觉结构,作为地理特征的元图像逐渐被遮蔽,甚至消失,而那些斑驳的、富有装饰性的色彩似乎是对敦煌壁画中那种东方美学趣味的回应。

 

面对叶强的绘画,我们很容易想到后现代的艺术表达。就其艺术方法来说,最突出的特点是“挪用”。在他的作品中,“图式挪用”与“图像挪用”十分明显。在他笔下,既有中国古代墓室壁画的图式,也借鉴了文艺复兴绘画中重视三维空间的图式表现方法;既有片段化的、近似于残缺的山水图景的借鉴,也有当下各种新闻图像。由于这些图式与图像在时间、空间上是错位的,因此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由此得以显现。当然,图像的挪用与并置,形式的演绎与发展,始终都没有脱离一种跨文化的比较视野。

 

在王礼军近期的雕塑和装置中,形式的表达是其最为关切的。艺术家力图在构成主义和解构主义、“日常”的物性与观念的形式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亦可以说行径在它们之间的中间地带。在他的作品中,虽然形式主导了作品的意义生成,但艺术家却对视觉性十分着重。色彩是视觉性的一个重要来源。可以看出,艺术家强化色彩的视觉表达,一方面,并不希望作品仅仅停留在现代主义的形式范畴,另一方面,则是借助这些日常物品与日常化的视觉经验建立一种联系。

 

乔瓦尼·欧佐拉是一位意大利的艺术家,其创作涉及观念摄影、录像、装置等媒介。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感受到艺术家对地理、环境、自然、场域、景观等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参展的作品中,地点是作品意义的索引。但是,其创作既可以看作是观念摄影,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艺术介入。因为,那些形式表明了艺术家的在场,它们与原有的场景并不和谐,甚至显得格格不入。然而,一旦观众投入观看,这些废弃的场景就因艺术家的介入产生了意义。

 

云朵飘进展厅,亦真亦幻。金善珍力图制造一种浪漫的、充满想象力的视觉奇观。然而,漂亮的云朵是通过将塑料袋塑形、重组完成的。近年来,金善珍创作了许多与生命与自然相关的作品,其观念的表达既在于打破“废品”与“艺术品”之间的界限,也在于将不同的材料纳入一种新的形式表达中,最终成为一种视觉景观。然而,这些人造景观创造了一种想象中的浪漫,这种不适感自然会让人感受到工业文明对大自然的伤害。

 

对“形式”的讨论,并不是希望将其限定在某种风格范畴中,如现代主义或后现代风格。相反,我们关注的是形式生成背后的逻辑与艺术家个人的观念表达。逻辑决定着艺术家的创作方法论,而观念表达最终体现为一种视觉智慧。但是,在当代艺术语境下,一方面,形式的演绎过程也是作品意义增值的过程,但另一方面,现实则在不断地消失、隐匿在形式之后。这或许是当下最大的问题。不管如何,如何在形式演绎中强化个性,仍然是十分重要的。


2024年12月17日于川美虎溪校区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