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花FEI花——绘画艺术联展”前言
文/郑伟斌
生活中有花,有柴米油盐酱醋茶。柴米油盐酱醋都是生活,茶是生活向艺术的过渡,而花则是艺术,是上天赐予人类的最普遍的审美体验。花点缀了生活,装扮了生活,超越了生活,让我们更加深爱眷恋这柴米油盐酱醋茶构成的生活。
孩子出生了满月了,可以送鲜花;老人和这个世界告别了,须敬献上鲜花。小学生表现好,可以得到“小红花”;有德有功之人,要向他献花致敬。恋爱、生日、求婚、出嫁、寿禧、乔迁、庆典,与心仪之人的见面,在车站机场的等候……花总是和人生中美好的时刻相关联。缺了花,人生便缺了很多意义。
西方的历史传说中,有花神芙罗拉,她不忍人间充斥的恶行与丑陋,便将所有的美德化作各种花朵撒向人间,以此感化人心。古罗马人特地设立了花神节,以此来传续花神的愿心。
中国也有花神,或称百花神,还有对应十二月份的十二花神。在道教中,花是五供之一,以花来表瑞效珍,清心养目。而在佛教中,花的涵义与功用则更为殊胜。即举《法华经》中所云:“佛说法华经已,入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花、曼殊沙花、摩诃曼殊沙花四种天花,而散于佛及诸大众身上。”香花供养,妙相庄严,此间因果,不可思议。
五代两宋的画里,花的题材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这是世界艺术史中非常独特的现象。但是花在中国绘画中的出现与独立成科,可以追溯至更早,甚至原始社会的彩陶图案与岩画中花的描绘已非常丰富。在宋以后,元明清至今,则更发展为一个绵延不绝的传统,文人高士们则在梅兰竹菊中找到了人格的栖居处。
一花一世界,这世界是自己的世界,花开见佛,见到的也是自己心中的佛。画家在画花时,花犹如一面镜子,画的其实是花反照下的自己的心象。在中国画的写意传统与印象派及其之后的西方绘画中,这种主客体的融合与交互是臻于一致的。我们画花,花反过来也在滋养和修正自己的心地。画面上的所谓艺术风格与语言,不过都是心象的外化而已。画为心印,画面上的花,亦是心象的印痕。所以说,花是花,花又非花。
在美好的日子,把爱花的画家约合在一起,就是钟国昌与其朋友和学生们的这场展览。这是参展艺术家之间的一场交流,是作者自己与花之间的一场对话,也是为古城西安的新年献上的一束美好,是向春天和人间烟火温情的致意。愿我们的案头有鲜花陪伴,愿我们的心地有香花绽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