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走岭南——广东中青年行草书法提名展

  • 展览时间:2025/01/20 — 2025/02/18171
  • 展览空间:广州人民艺术中心
查看更多详情

展览前言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广东书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产生了一大批书法精英。行草书已经成为了书法创作的主流形态,特别是中青年行草书家,拥有广阔的视野与多维的视角,他们创作精力充沛,思维活跃,不断创新,已成为广东书坛的主力。概括当今广东中青年行草艺术创作现状,主要体现在追求两方面的艺术价值倾向,具有进步的实践品格。


突出视觉效果。当代广东中青年行草书法的艺术实践,尤其注重创作视觉效果。传统行草较多注重心灵内涵而忽视视觉感受,当代广东行草则注重视觉意义的形式感。传统的以笔墨、结构为中心的自然书写,逐步进化到以展览为中心、强化展厅效应的阶段。线条、空间、形式构成等成为作品新的创作元素,选纸拼接、几种书体和多种色调糅合在同一幅作品里。在他们的意识里,追求视觉形式感和笔墨表现力同等重要。这不仅体现了广东行草书家对传统的把握,还体现了对时代特色的理解。


传承中创新。审视近些年广东中青年行草的发展,无论作品风格如何多样,都相当重视从传统中寻找挖掘点。广泛涉及经典法帖,体现了审美视域的开阔;多方融会,突显鲜明的时代气息;形式创新,在材料和章法构成方面进行新的尝试。创作多取法于章草、二王、宋四家、明清调等,标新立异又不弃传统。即使在取法相似的情形下,能注重在笔趣意境的追求上拉开距离。字法方面,重视对古代碑帖的解析,无论正欹、开合、俯仰、疏密等,都会给与全面观照和自然处理,并在继承古法的基础上融入时代审美精神。


但是,当代广东行草书法创作亦有遗珠之憾:首先,在选帖、创作上存在跟风和雷同现象。他们不是根据兴趣爱好确定自己要学的法帖,而是奔着国展获奖作品的风格来确定或调换所学字帖。在风格取向上,俗性倾向较为严重,缺少“食古”的消化能力和“化古”的创造精神。因此,如何积极探索路径、在传统上下功夫,是当前广东中青年行草书法创作的重要课题。其次,缺乏艺文兼备的综合素养。有些作品过于注重创作视觉效果,字法夸张、变形的形态大量出现,从而造成书法文化的缺失。有些作品技法精湛,但内容庸俗、文句不通、繁简错字等“硬伤”较多。因此,书法从表层看是一项技能,然而只有“艺文兼备”的书写才能称得上是佳作。广东历代行草书家陈献章、屈大均、康有为、叶恭绰等,他们的书法都与其所学相连,代表和引领着广东书坛行草的学术和创作走向。


以书焕采,切时如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已为广大书法工作者指明了方向。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展示广东近年来行草书法艺术创作成果,广州市书法家协会与民盟中央美术院广东分院联合举办了本次展览。民盟中央美术院广东分院是在民盟广东省委会指导下的艺术家组织,从近几年举办的几场高质量书画展览来看,均展现了广东民盟的书法特色和优势。希望两家艺术团体继续加强合作,共同搭建繁荣创作、服务社会的平台,为赓续中华文脉、繁荣发展广东书法事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积极贡献。


广州市书法家协会

民盟中央美术院广东分院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