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摊儿」—— 想想工作室

  • 展览时间:2025/01/03 — 2025/01/23602
  • 展览空间:巡山画廊
查看更多详情

想想工作室——艺术的多种可能性

文/王六子


每个时代的特性都通过价值追求和文化方向体现,在我们身处的21世纪,网络一定给这个时代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作为现代人与世界互动的核心媒介,网络不仅丰富了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也拓展了有更多关系的可能性。(比如人与AI的关系,AI与世界的关系等)。

艺术,作为一种“非工具性”的创造活动,网络又是一个探索理解自我与世界的重要途径,那么网络活动和艺术的传播教育必然是密不可分的。

孙周兴教授在一次讲座中谈到海德格尔的哲学与艺术的关系时,指出自20世纪现象学产生以来,艺术开始从“手”的创作为中心,逐渐转向以“思想”为中心。以前艺术是“手”的艺术,现在艺术是思想观念的艺术。以前的艺术表现媒介以“物”为主,现在的艺术在媒介形式上有多样性和观念上的开放性,为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可能性。

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说:”Jeder Mensch ist ein Künstler.”(“每个人都是艺术家”)。拓宽了艺术的边界。他希望的艺术的民主化与普及化,以及赋予了每个人通过艺术表达自我的权利,网络技术的兴起,就是在模糊和跨越这种“传统艺术”表达的边界,通过网络,艺术不再局限于精英阶层或特定场域,而是以更开放的方式进入大众生活,让艺术迈向一个更“民众化”的时代。

艺术教育和传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制于传统的媒介与形式。例如展览、音乐会、戏剧演出、文学出版,高等教育等“人传人”的形式进行,其缺点和局限显而易见,只有少数人才能接触到所谓的美育教育,完全削弱了艺术的公共性,又导致了艺术趋于精英化。

现在互联网、社交媒体和多媒体技术的兴起,艺术传播的范围和速度大大扩展,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它(这种传播方式)的包容性,可以使更多人群(包括残障人士,弱势群体,因为经济,地理,等客观因素无法接触到艺术的人群)能够接触到艺术,甚至通过网络开始自主学习艺术技艺。其意义的深远度,不言而喻。

想想工作室是我关注很久的艺术短视频团体,工作室由8位不同领域的艺术家组成,全网有400万多的粉丝,视频播放量10亿+,粉丝以年轻人为主。视频内容包括工作室艺术家生活及创作日常,艺术品从创意到落地的过程,让大众看到不同艺术家的不同艺术门类的不同表现形式(油画,大写意,雕塑,VR艺术等)。

作为央美毕业的“学院派”,可以抛去一些这个世界赋予艺术家的“长衫”,从短视频为切口重新诠释艺术。看到他们如此鲜活与努力,是多么让人开心的一件事啊。所以当他们团队第一次来画廊和我聊有一个展览想法的时候,就一拍即合了。当中带着他们的诚意与我的莫名兴奋。这次他们从线上走到线下,做了一个名为“练摊儿”的展览,想用展览去展览化,又将艺术去艺术化,让艺术以谦卑的状态进入大众视野。看似幽默诙谐却意义深远。

如果艺术的本质在于帮助人类理解自我或世界的话,那么网络则为这种理解提供了新的维度。

网络技术能让艺术从传统的精英领域走向大众,赋予每个人接触和创造艺术的机会。这种趋势不仅使艺术成为更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也在重建现代人和艺术的关系。

艺术一定有这样的力量。

网络传播也一定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想想工作室也一定是在使用网络传播艺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团队。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