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一宜——金心明、许宜石合作作品展

  • 展览时间:2024/12/25 — 2025/02/25270
  • 展览空间:钱塘湾艺术馆
查看更多详情

前言

一心一宜

——文人雅集与唱和的当下余响

文/吴沌生


文人雅集与唱和,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源远流长,代有传续。春秋战国时期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四公子和秦丞相吕不韦门下,聚集的文人学者都超过三千人,各方面优秀的知识分子聚在一起,从而形成了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高潮期,可谓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秦汉以降,风气不改,汉武帝时代淮南王刘安,身边就有文人几十人,其中作品流传被后人辑为《淮南子》一书。

魏晋时代,曹操召集了孔融、王粲等著名的“建安七子”和女诗人蔡文姬等人,他们的诗文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绝响。三国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为主,常在当时的河南山阳县竹林之下,吟诗唱和,喝酒纵歌,世谓“竹林七贤”。“竹林”非为地名,而是象征了他们傲视权贵的风骨。

历史上最为著名的雅集有:三国时期曹丕、曹植主导的“建安七子”参与的“邺下雅集”,东晋王羲之主导的“兰亭集会”,北宋驸马都尉王诜主导的“西园雅集”,元末顾瑛、杨维桢主导的“玉山雅集”。其余很有影响的有:西晋权臣石崇为王翊践行的“金谷宴雅集”,南北朝齐竟陵王萧子良主导的“竟陵八友雅集”,唐王昌龄、李白、高适等的“琉璃堂雅集”,白居易晚年的九长老的“香山雅集”,袁枚、吴敬梓、杭世骏、厉鹗、蒋心余、吴锡麟、姚鼐等著名文人在扬州诗文唱和形成的“扬州人雅集”等。在这些雅集中,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纵情山水,游心翰墨,清谈释老,饮酒长啸。因而带有很强的游艺功能与娱乐性质,以文会友、切磋文艺、娱乐性灵为基本目的,寻求友声,追寻文化的认同感。

到了二十世纪上半世纪,即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繁荣时期,文人聚会、唱和、结社可谓达到了高潮,出现了新潮社、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许多著名团体,一大批文人以各自的方式切磋交流,有些还成为文学史上的佳话。如林徽因的家中,聚集了当时文坛上不少著名作家、学者,如徐志摩、胡适、沈从文、杨振声、朱广潜、萧乾、金岳霖等一批文艺大腕,大家一起谈艺论文,吟诗作对。林徽因的客厅也成了社会上出名的“文艺沙龙”。

民国以来,文人结社,以书画形式唱和,求其友声,笔墨悦情,更是层出不穷。北京的湖社、宣南画社,上海的豫园书画会、百川书画社、白社,苏州的南社,杭州的西泠印社、东皋雅集,白马湖的寒之友社成为一时风流。海派画家群体合作之风亦是蔚为大观。

金心明是当下江南画坛力能扛鼎的人物,在他主导下缔造了午社、西湖画会,他在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篆刻、诗文等领域做了颇有意义的探索与实践,其鲜明的具有标识性的个性化面目令人瞩目,他在各地书画家的交流与展览中呈现了无怨无私的担当,以一己之力创建了南北画人相互学习切磋的卸货装货的码头,他如一个不知疲倦的装卸工,装卸完货物后,看着南北船只欢快地航行。

我与心明先生的交往已逾三十年,他也有过迷茫、焦虑,但更多的是那充满希冀的眼神和对远方的笃定,从小我到大我的逐渐蜕变。午社、西湖画会、寒之友社以及东皋雅集的创造与赓续,则是对同人友声虔诚的祈求与无限的向往。

许宜石是把艺术当作生命的年轻艺术家,有着绍兴人的倔强与绍兴曾经作为都城的富贵与高傲,这在艺术创作上绝对是好事情,他可以不顾人言和有着清醒的自我认知,知道要走的路。想到绍兴,就会想到徐渭、鲁迅与徐生翁,这只是在不同领域和书画品种之间的区别,其中的内质与品性可以是一脉相承的。

疫情以来,金心明和许宜石便开始杭绍两地进行合作创作,其中既有年长对年轻的提携,又有对书画雅集唱和的新时代与新时空的畅想。在文人相轻的语境下,这样的合作颇有意义。它需要雍容的气度,敞开封闭的胸怀,去除功利,回到自由的、协作的生命与创作状态,无疑是当下中国画创作的另一番风景。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