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落成于1991年的岭南画派纪念馆,三十多年来一直以岭南画学及现当代研究为中心,从艺术大家的个案出发,以点带面地通过专题和个案研究系列相互推动的模式,立体地呈现岭南画派、岭南画学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发生过程中的联系,与及其在发展时间轴上的坐标关系。特别是从艺术学范畴延伸至社会学的角度,通过系统收集和梳理各种佐证文献,勾勒出近一百年人文环境下的艺术状态,尽可能详尽地从政治、经济、文化层面挖掘史料,为业界和公众带来新的观察角度与解读方法。
我馆在经历数载艰难升级改造过程的同时,对高剑父、王肇民、杨之光、陈少丰等艺术大家的资料进行系统梳理与项目推进,通过对近现代美术事件和艺术家个案深度切片式地长周期持续关注,为区域美术研究档案积累打好了基础,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岭南画学研究平台。
岭南画派纪念馆的重新启用,以“从头越”为题的开馆系列展,通过《溯本求源——以岭南画派纪念馆历史文献为线索的文本考察》和《20世纪30-50年代“新国画”写生研究——以黎雄才、关山月为例》两个文本的展陈试验,重新思考岭南画派纪念馆如何在新时代生发新的发展思路,探索“老馆新用、小馆精用”的文化新策略。
“杨之光艺术研究”项目成果即将结集出版,我们以一本巨型专著探索研究文本在展陈模式中的新试验。以更多的辅助导读资料作为展陈,引发读者对二十世纪中国画创作与教学的现代转型文献进行考察,杨之光无疑是一个极佳的案例。他既是二十世纪上半期岭南画派新国画理念和教育的受惠者,同时也是新中国学院式中国画教学体系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在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新风貌的形成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杨之光先生近70载的从艺历程,交汇了岭南画派、“徐悲鸿—蒋兆和”体系及新中国新国画的演进线索,融汇了百年来的“新国画”艺术精神,是建构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审美范式的大家。对他的研究,不仅是对二十世纪现代水墨人物画风格演变和学院式中国画教学体系构建过程的考察,同时也是对近百年来广东艺术家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进程中所作的历史贡献的重要界定。“平生最忌食残羹”是杨之光先生的座右铭,与岭南画派“折衷中西,融汇古今”始终启迪后学革故鼎新的艺术精神相契合。而更难能可贵的是,杨之光极为注重个人资料的保存,多年来对自己的作品手稿和文献资料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整理,且无私捐赠给国内各大文化机构。2015 年,我馆对杨之光作品、教学手稿及文献的阶段性整理和研究成果汇总,成功举办了“扬时代之光——杨之光艺术研究展”,回顾杨之光先生一生重要的艺术实践,呈现杨先生在创作和教学上的成就,对当下的艺术教育与未来美术创作都极具历史意义。
岭南画派纪念馆作为“杨之光艺术研究”项目的发起单位,在杨之光家属、专家学者和广州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东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雅昌文化有限公司等学术机构的大力支持下,各单位以开放协同精神对相关作品资料和文献查证全力配合,得以让《杨之光艺术研究》大型专集的编辑出版工作顺利展开。我馆投入近六年时间进行资料挖掘和细化分类工作,从5000多件作品和文献资料中精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及图片,梳理出包括作品、创作草图、速写、剪报、日记、学习及教学笔记、教材和杨之光各个时期照片等将近4000项图片资料,并整理出30多万字的文字资料,数易其稿,编成兼具文献性和艺术性的《杨之光艺术研究》专集。该研究时间跨度广、相关材料复杂,整个编辑工作过程十分具有挑战性。
在专集付梓之际,重新让“出版回归展览”,把一个研究项目、一本出版物作为一个展览的导读分享,既是对我们多年工作的回顾与检验,同时也是追求进一步加深研究的过程。近年来,我馆学术梯队建设渐见成形,通过大力鼓励青年策展人及青年理论学者根据自己学理背景及专业特点关注不同的研究项目,从而带动学术提升,有效促进在出版、研究和策展等领域的人才培养。感谢全馆同仁的倾力合作,使《杨之光艺术研究》大型研究集能顺利结集出版。
谨向为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杨之光先生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