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阳烘山——曹敬平近年的绘画
吕 澎
看上去,曹敬平似乎是在借用现成的图像资料,不过,他显然更加关注的是用自己的方法,去创造看似现成的图像。这不是一个图像趣味的问题:曹敬平关注的不是画面的『真实』效果,他想通过自己特殊的方法与绘画修辞去创造一个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世界。灿烂的阳光,波光粼粼,或者迷蒙的空气本身不是目的,建立自己特殊的方法和语汇才是工作的重点。
曹敬平的绘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问题思考的入口:绘画语言或『修辞』的独立性是否真的非要通过抽象的构图来呈现?或者说图像的构成方式是否一定会使用表现视错觉的描绘性?
上个世纪80年代,人文领域的思想解放导致了艺术领域本体论的式微;接着是认识论的转向。之后,尤其是在2000年之后,逐渐明显的是语言学转向,在经过了观念主义的洗礼之后,所产生的结果是:平面上出现的一切都是可以被允许的,关键是艺术家采用的个人方法与呈现的语言修辞,曹敬平正好处在这样的艺术史语境中,所以,理解他以及类似他这样的艺术家的作品,需要语言学转向的知识背景,否则,就很容易陷入对绘画的传统观看的习惯中,而缺乏今天的新知,不会理解曹敬平的新绘画——『暖阳烘山』不是自然主义的叙事,而是观念主义的修辞。
吕 澎
看上去,曹敬平似乎是在借用现成的图像资料,不过,他显然更加关注的是用自己的方法,去创造看似现成的图像。这不是一个图像趣味的问题:曹敬平关注的不是画面的『真实』效果,他想通过自己特殊的方法与绘画修辞去创造一个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世界。灿烂的阳光,波光粼粼,或者迷蒙的空气本身不是目的,建立自己特殊的方法和语汇才是工作的重点。
曹敬平的绘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问题思考的入口:绘画语言或『修辞』的独立性是否真的非要通过抽象的构图来呈现?或者说图像的构成方式是否一定会使用表现视错觉的描绘性?
上个世纪80年代,人文领域的思想解放导致了艺术领域本体论的式微;接着是认识论的转向。之后,尤其是在2000年之后,逐渐明显的是语言学转向,在经过了观念主义的洗礼之后,所产生的结果是:平面上出现的一切都是可以被允许的,关键是艺术家采用的个人方法与呈现的语言修辞,曹敬平正好处在这样的艺术史语境中,所以,理解他以及类似他这样的艺术家的作品,需要语言学转向的知识背景,否则,就很容易陷入对绘画的传统观看的习惯中,而缺乏今天的新知,不会理解曹敬平的新绘画——『暖阳烘山』不是自然主义的叙事,而是观念主义的修辞。
上一篇: 零度:刘庆和作品展
下一篇: 画说桂林——大型美术活动之名家个展系列:孟远烘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