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院/经典再生 ——“大师与版”第七期国际版画教学坊作品展

  • 展览时间:2024/12/03 — 2024/12/18219
  • 展览空间:
查看更多详情
前言 

文|于洪


11月18日,由中国美术学院绘画学院版画系、CAA当代版画研究所、中国美术学院实验教学管理部共同主办的“大师与版——第七期国际版画教学坊”与“线描与涂绘:德意志印刷局版本中的丢勒和伦勃朗”展览在版画实验室刚设立的“临摹角”共同启幕。此次教学坊我们邀请了意大利国家版画研究中心(ICG)研究员法比奥·阿先兹[Fabio Ascenzi]与马泰奥·玛利亚·博尔索伊[Matteo Maria Borzoi]带领绘画艺术学院版画系、油画系、综合绘画系共15名研究生学员在版画实验室开展为期两周的短期课程——西方经典版画语言:铜雕(Eengraving)。在本次课程中,两位老师带领学员重点研究西方“铜雕”技艺的历史、工具材料、技艺与当代运用,并且亲自为同学们制作铜雕刀,演示铜版制作、线稿转绘、刻制、修版、抛光、印刷等步骤,并从画稿开始指导学员完成一幅铜雕创作。
在欧洲,铜雕版画诞生后以其细腻的图像复现技术取代了木雕版画成了图像复现术的主流。早期以意大利的波拉约奥洛[Antonio Pollaiuolo,1431~1498]的《裸体男子的战斗》与曼特尼亚[Andrea Mantegna,1431~1506]的《海神之战》为代表。在铜雕版画《圣安东尼的诱惑》中,施恩告尔[Martin Schongauer,1445/1450~1491]为了表现不同的质地,运用了多变的线条来表现事物,用蜿蜒曲折的线表现胡子和皮毛,用短线表达质地粗糙的长袍,用交叉的排线来取得最深的颜色。在排线上,丢勒[Albrecht Dürer,1471~1528]明显继承了这种用线的方法,成为了铜雕版画最著名的大师。在16世纪的上半叶,尼德兰的鲁卡斯·凡·来登[Lucas van Leyden,1494~1533] 开始用不同轻重的线表现景物的远近关系。而意大利的莱芒第[Marcantonio Raimondi,1480~1534]发展了一种系统化的网状线条。之后,佛兰德人考特[Cornelis Cort,1533~1578]在莱芒第的基础上开创了中间粗两头细的线条,荷兰的高尔久斯[Hendrick Goltzius 1558~1617]又将考特的线条发展到了极限,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创造出“线雕”(Line Engraving)雕版刻线技术。法国宫廷铜雕大师克劳德·梅朗[Claude Mellan,1598~1688]于1649年创作的《圣像手帕》,成为铜雕技艺巅峰上的“奇观”。随后,石版画的特性使其在1798年发明后被迅速地推广应用到出版行业,到了19世纪初,铜雕版画就已经开始走向没落。我们看到,版画是一种“历史的技术”,是众多“历史的技术”的合体,每一种技术都蕴含着特定的历史观念与语言特征,成为当代版画创作表述的一部分。技术在历史中形成了它的“价值理性”,这就是“经典的语言”。“经典的版画语言”应该说是历史当中积累下的“公共审美”,如铜版画“沉著”,以丢勒、伦勃朗般的“网状编织”线条为代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指出,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提到古希腊就会涌起一种家园之感,因为古希腊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源头。而以丢勒为代表的铜雕技艺正是我们学习西方版画的源头。
“经典再生”是这次展览的标题,与我院95周年校庆的主题“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相呼应,希望此次国际版画工作坊与“临摹角”能够相辅相成,成为我们创作的“源头”与“启航地”之一。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