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在被电子图像包围的时代,我们视觉是“撑腹”状态,有一种吃了自助快餐饱腹但丝毫不愿回味的疲倦感。架上绘画作品的赏与析使得这一图像一直拥有鲜活的生命力,在经历摄像机、打印机、AI技术存亡威胁下,依然得以焕发新生。架上绘画艺术何以如此有生命力?解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西方架上绘画的发展的脉络去寻找答案。
从原始洞窟的石壁画,到文艺复兴的古典主义绘画,解决了具象绘画的所有技术问题,甚至一度认为已经达到顶峰无法超越,表现题材从巫术祭祀、神话故事、到人权觉醒,从14世纪到18世纪绘画似乎难以再突破创新。直到19世纪印象派的出现刺破了学院派与贵族维护的“正统”的边缘,绚烂的色彩得以外溢。清晨的波光水色、四季的冷暖变化,活跃于画家的布面之上。“边缘人”成为艺术先锋派们内心的褒义词。梵高打破了绘画“客观表现”的边缘、放出自我内心深处的表达。毕加索更是打开了观看事物与表现事物的多个角度。康定斯基与德库宁用饱满的情绪使得“热抽象艺术”大放光彩。挑战“边缘”的勇士们,使得艺术界得以百花齐放。架上绘画的魅力正如贡布里希说的“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而已”。艺术家是鲜活的个体,正是因为是人倾注情感,注入感受的绘制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智能机械的发展是提高和加速了人类发展的脚步,但也正因为因为机械的冰冷,手工业的缩减,才使得架上绘画这一纯人工制作的画面显得弥足珍贵。
本次展览从馆藏作品中选取了不同绘画时期的优秀作品,藏品有限尽可能通过有限的作品展示,呈现出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不同思想,所诞生的艺术作品。展现架上绘画发展过程中的“衍变与颠覆”的发展轨迹,画面从具象到印象、后印象到抽象变化时间过度以世纪为单位,而非一日之隔,便能百花盛开。布面上的变化其实是整个时代思维,观念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