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言观象丨中国材料表现绘画写生与转化研究展

  • 展览时间:2024/11/28 — 2024/12/26385
  • 展览空间:
查看更多详情

前  言

文/萧煌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绘画材料作为艺术创作中表达思想与情感的媒介,不仅承载着技术层面的功能,也深刻融入艺术观念与思想的形成。当材料成为艺术语言的核心元素时,它超越了工具或技法的角色,成为创作思想与观念表达的直接载体。此时,材料不仅是表现手段,更成为艺术本身,展现出以科学与非科学方式无限接近思想本质的独特可能性。

回顾中国绘画五千年的发展史,可以发现材料始终与绘画语言和艺术风格的演变紧密相关。它直接影响着中国绘画的形式特征、审美取向与精神内核,呈现出自然而深刻的内在关联。巫鸿主编的“中国材质艺术”丛书之《艺术与物性》深入探讨了中国美术史中不同材料的运用和表达,分析了材料在历史、文化、宗教与政治语境中的多重含义。这种研究揭示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完整审美体系的丰富内涵。在当代艺术创作中,通过对材料与语言关系的研究,以及对材料表现规律、思想表达与文化审美的探索,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当代艺术创作与物质生产、文化生成之间的动态联系。

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无论是中国画、油画、版画、漆画、壁画,还是丙烯等其他艺术形式,它们都以各自独特的材料特性构成了独立的艺术语言,同时也存在与其他材料相互融合的价值空间。材质的物性、视觉的图像性与观念的思想性在创作过程中相互观照,形成多维度的文化表达。当材料被赋予人性的温度与情感,它不仅是载道之物,更成为“道生万物”的承载体,从而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艺术的文化基因与思想特质。

此次项目的立项出发点,即围绕“材料”展开当代艺术创作中的语言与观念研究。“寻言观象”以“言”与“象”为研究媒介,探讨“意”作为最终艺术目的的表达形式。在材料表现绘画领域,试图从“言”“象”“意”三者的关系中,探索中国精神主体的当代表达。“言”在广义上的理解,不仅包含语言,也涵盖了图像作品中的构象材料,包括线条、色彩、光线与体积等。通过赋予写生新的意义,将传统文化现象和文化遗产主题的社会性考察与分析,与材料媒介的综合运用结合,重塑艺术创作中的语言空间与秩序关系。

写生与转化是该研究的重要路径。从经典概念的重新唤起到新的感知与觉悟,从对历史、文化、政治与权力的重新认知与分析,逐层探讨从“像—言—象—意”的升华过程。最终,艺术创作被转化为思想的提取、演变与再生,进而形成新的文化生态和关于艺术材料表现的价值反思。

“寻言观象——中国材料表现绘画写生与转化研究展”由中央美术学院发起,旨在研究中国当代美术教育体系中材料表现与绘画语言关系的时代意义。本项目不仅是对各种艺术流派与理论的反思,也是丰富新时代艺术语言体系的一次探索,助力创新艺术创作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它呼应了中央美术学院“大美术”理念所强调的新质生产力功能,以艺术品质与人文精神为现代产业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原创力与创新力。

寻言观象|中国材料表现绘画写生与转化研究展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