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月的中州大地,仍旧温暖和煦并没有初秋的凉意,此时,我和油画院2024级研修生和部分研究生来到陌生而又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地方——巩义。说它陌生,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它在哪里,也不知它曾经的历史。它位于河南省中部,不仅是古代中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更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黄河洛河在这里汇流,二里头遗址就在这里发掘,巩县石窟早于洛阳龙门在这里开凿,杜甫在这里出生,“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宋朝皇帝在此先后修建了众多的陵墓,死后大多葬于此,当皇亲国戚化为尘埃的时候,那些石人石马却完好地矗立在荒野,默默地阅尽这世间的沧桑。
我们写生的第一站便是宋陵,这片散落在乡野里的皇家坟冢,也是钩沉大宋历史的田野博物馆。不过最令我们着迷的当属那些沉默的石像生,各有千秋精彩绝伦,每一处陵墓布局规制相似,我们这次写生选择在永熙陵,这里的石像相对完整交通也方便。同学们在这里写生一周,通过画笔揣摩中国传统造像之美,用浓郁的色彩传达历史的厚重感;随后,我们来到了巩义的石窟寺,这是一处集人文与自然于一体的艺术宝库,展现了从北魏至唐宋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脉络。这些原本堂皇的造像,历经千年风雨,铅华洗尽,展露出素朴的生命本色,我们置身其中,零距离地触摸这匠心之作,每一位同学都被深深地震撼了,迫不及待地用作品去解读这段沉积的历史。相对于自然风景,石窟寺写生难度要大一些,颜色跨度小、光影变化快,而其中涉及的造型因素更多,它考验画家对形象和色彩综合的掌控力。写生的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海上桥村,这里地处邙山之中,层峦叠嶂,明清民居散落其中,虽是修建却也保持了明清遗韵。
短短的四周课程,不到三十天,同学们热情高涨,表现出良好的绘画状态,这一点达到了教学预期。油画院的教学注重本体规律研究,以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的精髓为范例,强调造型能力的训练,对空间中的物象、形体、色彩和精神特征也要有深入的认识,培养对客观对象的感受力和表现力,除了画面的形式、技艺和方法,还注重培养绘画的理想和源于生命的感动,提倡正大康健的大道艺术,是一种全因素的绘画理念。
本次写生活动,不仅让同学们收获了大量珍贵的创作素材,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学会了如何观察现实、感悟自然,并将这些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当中,今天展出的每一件作品都凝聚了作者的心血与智慧,是对巩义这个地方最真挚朴素的情感表达。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能够让更多的观众感受到巩义的魅力,感受这片古老土地所焕发的生机。
这次写生过程中,得到了巩义统战部、文联、文旅集团等部门的支持,在此,表达真诚的谢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