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阴澍雨作品展

  • 展览时间:2024/11/08 — 2024/12/05268
  • 展览空间:湖北美术馆
查看更多详情

策展人语

文/于洋


澍雨兄的“润物无声”画展,即将在湖北美术馆与诸位师友同道见面了。这一展事是继其“观物之生”展览之后的又一主题个展,也标示着阴雨的写意花鸟艺术创研与探索,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与阶段。

何以润物?日以超逸之心,省万物之灵。自古以来,对于“逸格”的追求,呈现为创作者性灵情感的自然呈现,主观思想与创作理法的高度统一,更是画者不守成规、不拘绳墨,随心而动随意而行。因此,超逸之“逸”既与写意之'意”相关,标举“笔简形具”的潇洒韵致,亦与技艺之“艺”相连,涵盖着“格外有不拘常法”的创作之道。北宋黄休复最早确立“逸格”的崇高地位,列逸格于神、妙、能三格之上,明确提出“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也提出了与“逸格”相关的“自然”一格:“夫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后来黄休复所言“笔简形具,得之自然”与张彦远“自然”说遥相暗合。初唐李嗣真《书后品》标举“逸品”说所言“偶合神交,自然冥契”,则描述了一种神秘、混沌而奇妙的创作状态。观澍雨兄近作,乃真以笔墨润物,其笔下无论是风雨间的翠竹,还是烈日下的葵花,无论是秋风中的榴实,还是暮色里的苍松,皆呈现墨色之微妙运化,笔意之清透蕴藉。可贵的是,这些水墨物象的笔墨纹络,可与自然物象暗合,既显现万物生长的精微与超逸,也呈现出创作者在求真与求美的过程中探寻求索的自信与自足。

缘何无声?曰以虚静之神,摄万物之形。古来画之伟大精妙者,都显现出万物一体、物我交融的认知倾向,和舍弃具象化造型手法的特点,在作画的过程中虽将自然客体作为参照,但其本意不在于表达直观可见的事物体貌,而在由外向内、由形及神地于呈现其内在流转不息的生命规律。如青藤徐渭,即常在“形”与“神”的取舍之间“忘形达意”,尽管其高超的水墨笔法能够精准地表现出葡萄、荷花、牡丹、芭蕉等物象的外在之“形”,但这显然并非是其要强调的画意。徐渭曾在一段跋文中写道:“观夏圭此画,苍洁旷迥,令人舍形而悦影。但两接处,墨与景俱不交,必有遗失,惜哉!云蛟龙,支股间必间断,亦在意会而已。”其所言的“舍形而悦影”,堪称对其笔墨理法的精辟概括,同时也是极具创见性的论点。今澍雨兄也善以笔墨取物象之影,并藉此抒发性灵、彰显本色、缘物寄兴,也正因如此,他笔下的松丛柯、野卉草虫,能在不动声色、不着痕迹的描绘中,显现动人的氤氲之气、萧瑟之气、冷峻之气。这些纸上生长的生命万物,在笔墨生机之间,竟也透射着人性的刚强、正直,蕴含着心灵的柔韧、润泽,乃至昭示着命运的顽强、不屈。


先有观物之生,后有润物无声;若知故园有情,方得润物无声。借由这些画作我们共同见证,澍雨兄不断积淀着对于笔墨传统的体悟之和对于自然万物的亲和之力。恍兮惚兮力,间,更让观者循着画迹,闻到阵阵沁人心脾的蔬果味、菜根香,听见声声令人会心的秋风起、草虫鸣。


于洋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甲辰深秋于北京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