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版画,蕴含着文脉悠长的东方审美基因,不仅承载着中日两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是连接中日人民情感与友谊的纽带。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在唐代便出现了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扉页为代表的木版画,至宋代版画技艺愈加纯熟,由宗教宣传之资扩展到世间应用之物。随着佛教东传,这一技艺也随之传入日本,并逐渐因风土与审美习惯而转型为独特的版画艺术类型——浮世绘,它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版画的精髓,更融入了东瀛本土的独特审美意趣,成为世界画坛中的璀璨瑰宝。
然而,中日版画之间的交流并非单向流动。20世纪初,留学日本归国的李叔同就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开展了自刻自印的版画实践,带来了经由日本传入的现代创作版画观念。1931年,鲁迅在上海内山书店举办了影响深远的木刻讲习会,邀请日本友人内山嘉吉传授木刻技法,拉开了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序幕。同年,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国美术学院)“一八艺社”的学子也赴沪参加木刻讲习会,将火种带回到西子湖畔,“木铃木刻”等进步社团相继成立,形成了新兴版画运动的重要阵地。这些中国版画史上的标志性事件,无不彰显着中国现代版画的肇始与日本近代版画的发展、传播之间的密切联系。
同为本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美术院校,中国美术学院与武藏野美术大学早在1994年就缔结了友好院校关系,中国美术学院也是武藏野美术大学第一所缔结海外交流协议的院校。近年来,两校在友好合作协议的框架之下,通过师生互访、国际工作坊课程、师生展览等多种形式开展交流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24年恰逢中国美术学院与武藏野美术大学缔结姊妹院校30周年,双方携手举办两校师生版画作品交流展,既是对迄今为止的交流历程的纪念,也寄托着相互交流能在未来得到延续和发展的期待。同时,这次展览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使我们能对对方社会文化背景及其视觉表现,有更直观和深入的相互认识和理解。
此次展览的展品,选自中国美术学院与武藏野美术大学师生近年来的创作,显示出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的特征;既有对传统精神的现代解读,也有对当代社会的敏锐观察,它们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技法、不同的语汇,构建出一场丰富多彩的版画视觉盛宴。当下,艺术的边界不断被拓展,地域性文化之间交流、融合变得日益频繁,如何在全球化境遇中保存自身的文化立场,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对于传统图像生产模式的颠覆等,成为两校共同亟需面对并值得研讨的议题。因此,本次展览不仅仅是一次中日版画的碰撞与交流,更是希冀通过版画这一媒介,中日两国师生得以跨越语言与文化的障碍,实现深层次的精神对话,在当代语境中共同发掘东方传统文化的智性价值与创新发展之路。
我们希望此次画展和相关学术活动不仅能为观众展现和推介当代语境下的日本版画艺术,同时也能为进一步延续中日版画交流的传统,增进两国友谊做出切实的努力。
在此,向对本次展览给予尽心指导和大力支持的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浙江美术馆、向所有参与本次展览的艺术家、策展团队以及各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版画系
2024年10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