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宿墨,作为中国画的一种墨法,其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北宋时期,郭熙《林泉高致·画诀》便记载了宿墨的使用,如“运墨有时而用淡墨,有时而用浓墨,有时而用焦墨,有时而用宿墨,有时而用退墨,有时而用厨中埃墨,有时而取青黛杂墨水而用之”。然而,在随后的几百年中,宿墨并未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直到近现代,黄宾虹将宿墨列为“七墨法”之一,并在山水画中大胆运用宿墨,使其浑厚华滋的艺术风格得以展现。黄宾虹认为宿墨具有独特表现力,其浓淡变化有助于营造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使画面呈现出一种浑厚、苍茫的意境。随后吴山明将黄宾虹画中的淡宿墨意趣移植到人物画中,以中锋用笔结合淡宿墨的水渍笔痕,使人物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韵,具有轻盈、空灵的特点。而张国樟的绘画在继承黄宾虹、吴山明宿墨画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创新,形成了自己明净澹远的风格,带有浓郁的抒情气息。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