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吴永良先生作为浙派人物画第二代的领军者,在意笔线描人物画教学和创作上具有独创之功,而意笔线描的提出,又与其多年以来的书法探索密不可分。吴永良先生的艺术创作兼收书画之效而有丰富、深邃、耐人寻味的审美意趣,是不可多得的书画大家。吴永良在浙江美院求学期間書画均獲得潘天寿、吴茀之、陆维钊、诸乐三等大家亲炙,在专修绘画的同時也在书法上狠下苦功,得到老先生的贊許。后自温州返回美院继续攻读硕士,再至留任美院,随着吴永良先生对笔墨语言的全面深化和把握,已然逐渐摆脱取法痕迹,摸索出独具个人特色的书体风貌。
而此后在吴永良先生旅居新加坡的十年时光里,得益于静雅闲适的生活环境,他开始真正潜心研习书法。在这期间,吴永良先生广泛接触各类古代名家碑帖,着重感受字里行间所显露的境界、神韵,取精用宏,并不会将自己局限在某种固定模式,故而其书风也逐渐有了自己的面目。吴永良先生谦虛地称自己的这种研习方式形容为“不正规、不专业的游戏状态”,他人自是不可直接照搬,不过也恰是这种悠然的姿态,促成了吴永良先生柔中带刚,遒健雄浑的个人意趣,尤为可贵。
潘天寿先生在《听天阁画谈随笔》中有云:“然考吾国初期文字,以黑线为表达,象形为组成,与原始绘画,实同一渊源。故吾国文字学者及绘画史论家,均有书画同源之说,以此也。是后虽分道扬镳,独立体系,仍系兄弟手足,有同气连枝之谊,至为密切,迄今犹然。”
可见书画两者之紧密联系,吴永良先生亦深以为然。自悟得此理之后便于长期的笔墨实践中力求“以书入画”和“以画入书”,在书画创作上二者互为参正,尤其在意笔线描的研究和创作中更深切感悟到书画两者的密切关系,对吴永良先生的中国画教学探索有着重大影响。此外,吴永良先生的画中题款常有巧思妙裁,书画二者之间各有照应而不失衡,相映成趣,这在书画创作渐行渐远的当下尤值得细细品酌。
吴永良先生书风沉稳雄健、磊落大方,于书法研习上常取法颜真卿、黄道周、倪元璐等诸位名家,皆是品性刚健之人。吴永良先生曾回忆自己1957年入学美院时的情景,潘天寿先生讲的“画格即人格之投影”“品格不高,落墨无法”,以及“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等句让其深受感触,对艺品人品高度统一的要求也由此在他心中不断强化,认为若想要在艺术上有所提高,必须致力提高修养,升华境界,在性灵的精神境层上狠下苦功。
我有幸与吴永良先生一同在美院共事多年,也相识多年,其为人善良耿直、谦和深沉、重情重義,始终坚守本心、一片赤诚,画品与人品都高,故其画如此,字亦是如此!
王冬龄
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导;
兰亭书法社社长;
杭州市书法家协会终身名誉主席
二零二四年六月
上一篇: 《就在路边》
下一篇: 甲天下——中国“南北园林”油画作品展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