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园
文 | 胡见君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每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园子,那里天开图画,草木蔓发。从云霞缥缈的蓬莱幻境到落英缤纷的桃花源,山环水绕的闭合型理想栖居方式一直是我们的永恒梦想,可以直面天地而又进退裕如、无拘无碍。
最初的园林形式为“囿”,从殷商至今已有三千余年历史,人们利用自然的山泽、水泉、鸟兽进行初期的造园活动。观之不足,又不断莳花弄草、挖池筑台,体现出人类对理想境域的无限追求。
很多园林往事都与山水清嘉的江南相关。“艮岳”就是宋徽宗的江南梦。他在《御制艮岳记》中称其整体格局为左山而右水,“披清风之广莫,荫繁木之余阴”,遂起物外之兴。宋徽宗称赞最美状态是天造地设,神谋化力,“非人所能为者。”明代中后期兴起园林修建热,每一座大型园林背后都有文人社交网络隐匿其中,如苏州拙政园的建造者便邀请文徵明参与设计。更多的文人没有这样的机会,便在书斋之外罗列山石花草,布置出一小片理想的山水景观,借以安放身心。
当然,大多数文人往往连这样的条件都不具备,便在室内挂画读书,卧游山水。比如《芥子园画谱》甫一出世,备受时人赞赏。光绪十三年,何镛在后序中写道:“一病经年,面对此谱,颇得卧游之乐。”并题联云:“尽收城郭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翻阅之时,盈盈湖山尽收眼底,身心也可乘风而去。
上一篇: 情系南疆·浙江美术馆藏浙江近现代国画名家作品展
下一篇: 你好呀,梦想家!——栗丹艺术作品展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