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 言
在希尔的艺术演变过程中,他探索了“电子语言学”(Electronic Linguistics)的概念,并长期关注图像、声音和语言在电子媒体这一特定领域中的相互关系及作用机制,尤其强调它们对一种独特的、类似于语言表达的体验和意义传达方式的共同构建。不同于传统语言学在人类自然语言的结构、规则和运用方面的研究,电子语言学侧重于电子媒介中各种元素的组合和互动所产生的语言效果,这种“语言”超越了自然语言的文字和语音范畴,是一个通往存在与非存在的模糊地带、一条驶向某种精神体验的时空通道。希尔在1980年谈到其作品正沿着“电子语言学”的道路迈入了另一阶段:“我的艺术已经从感知优先的成像逐渐转向更观念化的方法来开发构想,我的工作涉及图像文本语法,一种电子语言,利用对话来操纵概念空间,定位心理交叉点,文本在此形成并反馈到这些交叉点的成像中”。
这种强调内在视差的电子语言概念和工作方法将阈限、运动与时间一并纳入讨论,它指向的是能指与所指的复合运动,以及一个巨大的无始无终的网络,或者说是一个进行时网络中的多向协作,和在给定的媒介中作为无形的轴传递着的说话者——在运动着的语言结构中同时也是观察者的角色——的意识,而希尔的作品就像一场录像艺术的双缝实验,向观者敞开了一个多重的平行主体的世界。在其中,持续发生的复合运动是自为的过程,是分散的行动的“力”,将被选择出来的“景别”视为事物的内容,这些“景别”不仅构成了作品的框架,也反映了观者与作品之间的互动,从而揭示了事物内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于是,此次展览以“景别”为题,呼应希尔电子语言学结构的物质化,也联系了希尔所选“景别”的复杂集群,它并非意味着无数定格画面的叠加,而是在相互作用、彼此叠加的关系中发挥着张力,是多重与复数的形式集合。此次展览展出作品跨越了艺术家创作生涯的主要时期,反映了他艺术创作的关键观念与关键方法,并引出三条主要的伏线:其一,在语言学的入侵下,媒介空间因意义的流动性成为思维的活跃景观,从对非典型声音的兴趣,到复杂的诗学、文本和行为表演,再到将口语和动作引入语言学研究,希尔的持续探讨表明他对语言、身体、意识和知觉复杂联系的深刻思考。其二,他的作品多次呈现了观看者和被观看者角色交错的悖论,作品中的反思性体验成为关键,通过语言的隐喻,希尔建立了观众与作品之间的精神联系,探讨了自我、机器、媒介和技术的多重互动。其三,希尔对新媒体与语言的思考既体现了上世纪 60年代美国新前卫艺术的影响,也融入了他对艺术本质的持续探索。此次展览通过作品与文献的并置展示,激发出不同层面的共鸣,也为艺术学院对西方当代媒体艺术的认识与研究提供一个可以讨论的样本。
策展人:洪荣满
展览研究:沈森
2024年10月1日于广州美术学院
上一篇: 幕间——斯特凡·拉维作品展
下一篇: “墨舞金秋”——广东人文艺术研究会第四回会员书画作品展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