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痕迹——李婳当代陶艺作品展

  • 展览时间:2024/09/20 — 2024/10/20474
  • 展览空间:
查看更多详情

有意味的形式——写在李婳陶艺作品展之前


Significant Form

——Forewords before The Solo Ceramic Art Exhibition of LiHua


“有意味的形式”是20世纪初英国艺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在其代表性著作《艺术》中提出的命题,意指一种特殊的、纯粹的、排斥有关熟知体验的“审美感情”,是一种以独特方式组合起来的点、线、面、色彩等纯粹的形式关系。

李婳近期的陶艺作品就很好的体现了这种“有意味的形式”,轻盈、洁白、自然、松弛的外在作品形式其实体现了艺术家内在的疏离、敏感和脆弱。众所周知,造型艺术的外在表现丰富多样,写实主义和基于写实的抽象主义是最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而构成造型艺术主体的点、线、面、体、色彩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就是形式,脱离写实和自然的纯粹形式可以单独存在和成立。克莱夫·贝尔:“艺术是指向自身的形式,即这种形式是作为目的而存在的,它剥离开和外界的各种联系,以及它作为手段的全部意义”。无论是《余烬》《云泥》,还是《共生》系列作品,我们从中都可以看出李婳对于作品形式的把控,白色的表面、不经意的镂空、自然的肌理褶皱和线条的随意穿插显示了艺术家对于形式感的强大控制能力。

对陶瓷材料的探索是李婳作品的另外一个突出的特点。“探索和发现陶瓷材料不一样、不可替代的语言,拓展陶瓷材料物性的边界,是我用陶瓷材料创作的意义”,李婳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对陶瓷材料进行了实验,通过有机物作为作品成型过程中的骨骼支撑,用加入纤维的泥土材料手工成型,既保留了泥土在有机物褶皱中形成的自然生动、偶发的肌理语言,又在烧成过程中捕捉并保留了泥土因变形而自然形成的柔软形态,这样手工成型的刻意和烧成的偶然之间达到了和谐的平衡。“在与陶瓷材料的长期对话中,这些隐性的特质与我的生活、精神思想产生隐约的纠葛,以一种不可替代的创作语言,讲述着材料、工艺技术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介于有意与无意之间的创作方式,李婳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有意识的安排,得到了不确定性和难于预测的结果,这种不确定性、不安全感与稳定的白色作品结构之间的矛盾关系形成了李婳陶艺作品的全新面貌。

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在作品形式之外同时还是艺术家主观审美情感的表现和创造,是一种新的精神性的现实。李婳一直钟情的云、山水、自然是她作品形式的外在来源,一直崇尚的自由和安逸是其作品的内在灵魂,虽然从作品的造型来看已经很难与自然的山、水、云、石等具象形态相连,但是作品所反映出来的自由自在的人文精神意味和松弛浪漫的灵魂正处其中,这种东方的文化和东方的精神正是我们当下所要追寻的真正的“意味”和“有意味的形式”!

期待李婳的个人陶艺作品展圆满成功!


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

赵兰涛

2024年9月12日于南昌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