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空间意识 | 行走的线索
钟鼐的材料艺术
童振刚
今天的艺术表现是多元的,而审视艺术的方式更是多种体现,不妨去审美、审丑、审暴力、审性等等。值得庆幸,这整套体系下没有什么太多标准化的框架和约束。这给材料艺术留下了太多空间去想象;不妨在钟鼐的作品前多停留一会,审视艺术品的同时也是审视自己,看看你直觉里被唤起的冲动是什么。
世界的发展速度是过去200年的千倍万倍不止,从科学、人文各方面看都是。当下艺术家或许很难回答,从事材料创作是工匠,是装饰,还是商业?艺术是自我宣泄还是哲学意义的思考?抑或是科学与数学逻辑后的理性解构?超越这些用边界搭起的围栏,艺术的创作过程是在长久混沌状态中酝酿的准静态里等待自我意识的爆发:艺术家放空思想解衣磅礴,像沉溺性爱似投入、像诸神造世般无我。理性与感性交织、转化后用作品呈现,材料更多以次元空间和矛盾对冲感为主体,跳脱了人文化的叙事论调。
上述表述都是看了钟鼐近期材料作品、和他聊天后的一些碎片化的冲动和想法;作为参考,我想告诉你在接近这些创作时,可以怀揣哪些期待:是一个艺术家探索材料可能性时,行走的线索;像是在空间中回荡的脚步声,或是轻快中夹带期冀、激励人心的,抑或是汗毛直立、毛骨悚然的。不同的感受和直觉,都是强烈感官反馈下的直接印射。这一切热烈而真实。
而激烈冲动过后人会有一个温和的后效期,缓缓的退回另一个极端。就像书读多了,一个人呆时间长了,难免仰望星空,辗转向死而生,反复中自己也会从剧烈的色彩中走回来,从而更豁然些。但同时,恐慌感严重萌生:我们并不是造物者,凡尘间蝼蚁而已。浩瀚宇宙里渺小如你我,连尘埃都算不上。这种没有预警的低潮随时随地发生,也没办法真的轻生,那不如倔强起来好好面对,做好自己的事儿,自爱,向死而生,爱人和仁爱吧。
回到艺术,等待下一个冲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