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展览
《界象》
文/ 杨达
本期展览延续了第一期对感知与现实的探讨,将焦点放在物象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重构与象征意义上。艺术家们的作品不仅仅是物质的呈现,而是情感、思想、文化符号的承载体,引导观众重新审视物象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展览集结了33位艺术家的作品,他们的创作主题和风格各异,涵盖了自然景观、城市空间、个人经验和社会观察等多重维度。策展概念 “界象”。结合了“界”与“象”两层含义,旨在探讨物象如何跨越其原有的物理属性和功能,成为复杂的符号与感知载体。“界”不仅指物象在时间、空间、身份等方面的界限与过渡,也指感知层面上的转化;“象”则强调物象的符号化和象征意义。这一概念与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相联系,拟像理论提出,当代社会充斥着符号与拟像,真实与虚幻的界限逐渐模糊。展览中的物象不再是现实的简单反映,而是文化符号的产物,它们通过艺术的再现被重新赋予了新的含义。物象成为文化、历史和社会记忆的承载体,具有多重象征意义。不仅仅是被观众所观看的视觉元素,而是通过体验和感知被重新定义。
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展示了物象的多重含义。方海清的《洪灾过后的团洲垸》通过灾后景象,揭示了物象如何在社会和历史背景下成为集体记忆的象征;杨雪的《嘉陵江》系列通过对日常行为的记录,呈现了自然景观中的时间流动与人类行为的相互作用。朱纪生的《静谧的夏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捕捉,打破了时间的流动性,营造了静止的、冥想般的空间体验;高滢滢的《异常气候》通过对气象现象的表现,提出了对环境和气候变化的警示性思考。汪会云的《为无名者增高一米》则通过劳动者的纪实拍摄,展示了无名工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性与隐性存在。周易的《独自去海边的路上》探讨了感知与现实的模糊边界;苏葵的《水中树》通过水与树的重组,创造了超现实的视觉场域;梁博洋的《霓虹时代》捕捉了当代都市中消费文化的虚实交织;谢雨辰的《咫尺之遥》探讨了异化现象和人际疏离。其他艺术家如刘睿琪通过纪实摄影揭示种族身份的复杂性,史文斌通过《关于海的幻想》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孔维豪的《秘境》在负像与正像的交错中创造了超现实的视觉效果。这些作品风格多样,从纪实摄影到实验性影像,从个人叙事到集体记忆,展示了对当代物象与感知之间的探讨。通过作品,艺术家们打破了物质与精神、现实与虚幻的界限,将日常的物象转化为文化、历史与个人体验的多重象征。无论是纪实摄影还是超现实主义的视觉构建,作品围绕“界象”这一主题,揭示了物象作为社会符号和感知中介的复杂性。
本次展览通过33位艺术家的作品,展示了物象在当代语境中的多重象征和符号化过程。“界象” 作为策展概念,不仅探讨了物象在时间与空间中的转换,也揭示了物象在感知与现实之间的模糊界限。这些作品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将物象从其日常功能中解放出来,成为文化、历史与情感的象征。通过本次展览,可以进入一个感知与现实交织的多维空间,重新审视物象的象征意义与感知方式。展览呈现了摄影作为艺术媒介的多重可能性,也引导观众反思物象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