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心:当代水墨与诗性表现
文/侯昌恒
禅宗认为“心”是万物之本。中国美学最根本的特点和意义就在于重视人的心灵的作用和精神的价值,“心”是照亮美的光之源。《宛陵录》有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故知一切诸法皆由心造。”禅宗思想是中古中国特有的宗教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以及知识阶层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唐以来,印度佛教与中国道家结合的中国化禅宗开始中兴。禅学强调“心境”,追求“渐悟”与“顿悟”。禅的目的是证悟宇宙人生的真谛,并将其融入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和人格理想的建构之中。正是在这个阶段,禅宗思想在知识阶层中形成了一股独具风格的“禅诗”之风。
唐代禅诗以一种空灵、寂静的艺术境界,把禅文化的精髓和身受禅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们的精神境界表现得淋漓尽致。王维(701—761,或699—761)的《辋川集》被称为“字字入禅”之作,从中可以看到禅宗理论对其美学趣味的影响。如《辛夷坞》中:“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诗歌既有哲理深意,又生趣盎然,具有独特的表达魅力。
据记载中国禅意绘画也是起源于唐代王维等人的作品。唐代山水画深受禅宗思想和唐诗成就的影响,重情趣、求意境。苏东坡(1037-1101)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段评论被美术史家引申为中国山水画的重要美学特征。禅宗的“空寂”观影响了宋、元、明、清等历代禅意绘画的审美及价值取向,包括北宋李成(919-967)、范宽(约950-1032),南宋牧溪(1207-1291)等,元黄公望(1269-1354)、王蒙(1308-1385)、吴镇(1280-1354)、倪瓒(1301-1374)等,明戴进(1388-1462)、徐渭(1521-1593)、董其昌(1555-1636)等,清八大山人(1626-约1705)、金农(1687-1763)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禅意画家。
本次展览“造心:诗性表现与当代水墨邀请展”(日照站)选取了八位极具诗性表现的当代中青年水墨艺术家。他们是杜小同(b1972)、黄丹(b1979)、李明(b1987)、林玉柱(b1980)、刘明波(b1968)、涂少辉(b1977)、王子锟(b1984)、祝铮鸣(b1979)。他们的当代水墨作品语言成熟,个性鲜明,同时又具有诗性表现的禅意共性。
杜小同(b1972)以“海”为场域建构了一个虚空的世界,在这个虚空的场域中,所有的“人”都是空洞的、渺小的。杜小同以至清、至淡、至简、至远的墨色传达了这个时代人类精神家园整体性的失落,这是一个失魂落魄的时代,所有的“人”都被控制在一个无法自拔的虚无之境内。
正如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的长篇小说《城堡》中的人物,渴望进入一座可提供一生安稳的城堡里,他们为此历经千辛万苦,却连它的大门都找不到。原来,“城堡”不在别处,就在每个人的心中。英国现代著名诗人W.H.奥登(Wystan Hugh Auden,1907—1973)曾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杜小同是这个时代文化荒漠中的探索者与突破者,他即是他的“竹石”系列作品中荒寒坚石旁那丛斜生的竹子,孤独而挺拔,他是这个时代的逸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