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现代化的过程是以救亡图存向西方求取真理开始,留学(包括游学)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文化史中最富时代特征的现象之一。具体到美术领域,一批艺术家选择在法国巴黎和其他城市的美术学院学习,以油画、素描、雕塑为主要研究科目,接受了西方美术学院的现实主义观念和写实主义技法,也带回了西方现代主义的观念与方法,为中国美术带来了传统书画体系之外的新的美术类别与新的美术观念,甚至与之关联的新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留法艺术家成为活跃在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重要文化群体之一。
值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举办“法兰西岁月——吴作人与留法艺术家作品与文献展”,系统梳理吴作人先生在法国的学习、生活、交游等关系。展览主要展出吴作人先生30余件作品,以及20世纪上半叶留学法国的徐悲鸿、颜文樑、常书鸿、秦宣夫、吕斯百、王临乙、吕霞光、张宗禹、李有行、唐一禾、滑田友、周方白、潘玉良等艺术先贤的作品和文献资料。
展览分为三个章节“临行多是故人笺”“君提健笔来海外”“难得新游比旧游”,是对以个人的阶段性经验为中心研究并呈现留法历史整体的展览。
吴作人与他的师友同学不仅是艺术家,更是时代的先驱者。他们的足迹,都深深地烙印在历史和艺术中,为后世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他们的追求,不仅是对艺术的热爱,更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眷恋。
吴作人先生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承前启后的杰出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中国油画学派的开创者,中国画新风格的开拓者。他一生勤于探索,刻意创新;在艺术上恪守“师造化夺天工”“法由我变 艺为人生”等现实主义艺术观,创作出大量杰出作品。而他的这些艺术成就,都是与他94年前始自法国的留学生涯相关。
1930年,22岁的吴作人来到了巴黎。为了备考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他在巴黎度过了异常艰难的四个月。他每天上午在卢浮宫对着古典雕像原作练习素描,下午去“大茅屋学院”进行人体速写练习。在经济十分拮据的情况下,在吃饭与画画之间,吴作人约减生活条件,在饥饿线上拼出来了作品集,终因营养不良而晕倒,只能由同学代为报考,最终被巴黎高等美院录取。后来他转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学习,期间也经常往返于巴黎,获取法国艺术与文化的滋养。1935年吴作人回国,将他在欧洲所学带回来报效祖国。
1947年吴作人再次回到巴黎时,已俨然当时中国美术界的梁柱,并已通过在中国国土上的“西行”完成脱离和超越油画的欧洲方法以推进民族化的实验与蜕变。作为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即后来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教务长,吴作人在巴黎的戛列埃拉博物馆举办了自己的个人展览,展示了他在油画及水彩上的另一种创新与探索。
1987年吴作人时隔40年之后再一次回到巴黎,在赛努奇博物馆举办“吴作人萧淑芳画展”,身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这一次他展出的全部是自己在中国画上的新成就。
法国巴黎似乎目睹了一位天才青年从求学到成为一国之艺术泰斗的过程,而吴作人也终身对法国抱有深厚的感怀之情——他直到晚年都能说出标准流利的法语,对《罗丹艺术论》的译本进行校对;他始终关心中法文化交流,主持将潘玉良的4000多件遗作全部回归祖国;他建议同窗好友吕霞光置办巴黎艺术城的工作室,四十年来为无数中国艺术家提供到巴黎学习和体会艺术的机会,至今依旧在使用中。
1984年法国政府和文化部授予吴作人“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回溯艺术长河,吴作人先生及诸位艺术前辈的辉煌足迹,实乃得益于浙江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安徽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等单位及各位艺术家后代的慷慨相助与不懈支持。在此谨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