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写--贝家骧油画水墨展

  • 展览时间:2014/05/11 — 2014/05/30930
  • 展览空间:美博艺术中心
查看更多详情

    贝家骧是在“文革”结束之后第一批脱颖而出的中国油画家。强调这个时间节点并非没有意义——因为正是以那个时间作为起点,中国的艺术创作才真正开始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迎来了思想解放的美术思潮。

    从这个意义来说,贝家骧是幸运的。而他作为1984年中央美院第一期油画研修班的毕业生,他的第一个直接成果,便是在后来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和上海市文联评选1984-1985美术作品一等奖的油画作品《昨天,今天,明天》。

    作品显示了他学院派的深厚功底及驾驭创作大型作品的能力,在当时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创新意识。那种俯瞰视点的垂直布局的图式在他之前的还鲜有先例。那种颇为新颖的风格语汇,同样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种在当时称得上是不同凡响的创新意味,既是他个性化审美精神和浪漫情怀所使然,也是那个特定的历史机遇所造就的。

    当前置身于中国多元开放的创作语境,贝家骧既不想去满足社会对于精湛逼真的绘画技巧的视觉期待,也不想偏离自己的审美旨趣,去迎合大众的欣赏需求,而是更着力在作品的精神指向上朝写意性、表现性和审美意象靠拢,自由无羁地抒发个性,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和超越,建构起契合自己艺术气质和浪漫情怀的油画语言风格。这在他以“马”为题材的系列作品中表现得最为酣畅淋漓。

    在这些作品中他以凌厉粗放的笔触,删繁就简的构成,简约而夸张的色调,以及突出主体的图式等绘画语言形式,调动起“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审美联想。贝家骧笔下的马,在主体精神与想象能力上展现出一种被感觉的、在精神层面上的真实。通过这些作品,可以明显感觉到他是从审美意象入手,着力融合表现主义的绘画语汇。这是他从写实主义脱颖而出之后所寻找的写意性表现主义的经验语言。

    尽管贝家骧有着长达20余年的旅居澳洲的异域经历,但在我看来,他仍是一位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海派画家, 艺术创作的触须仍然在他情感眷属的故乡。贝家骧的“老上海”系列作品,当可看作是他对故乡的一次精神回归,是他油画创作的一次艺术返乡。他以一种纪实风格来还原老上海的旧时场景,由此唤起人们对这座城市底蕴深邃的历史文化的记忆体验。而且与所有类似题材的作品风格迥然相异的是,他没有以绚烂浓重的色彩来渲染十里洋场的灯红酒绿,而是以一种意蕴深长的灰色调,在黑白之间变换出丰富的层次,让画意显得朦胧含蓄、意蕴深远,也让人感受到是对往昔岁月的一种历史凝固和积淀,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作品的审美容量,传达出丰富的艺术语言信息。

    贝家骧在人物、花卉以及风景诸多领域广为涉猎。我们不难发现他在形成个性化的写意表现油画语言建构上的清晰脉络。他的作品由高度概括的表现性造型、大巧若拙的写意笔触和极具情绪化的主观色彩组成,形成强烈的视觉表现。作品中那种强调主体意识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张弛有度、富有音乐韵律的节奏性的画面构成,以及随着内心感受不断改换的画面色调,都让人体会到他在创作时情感得以淋漓尽致、无拘无束释放的情势,以及在这种语言形式背后所蕴藏的激情奔放的浪漫情感和生命状态。近年来,他的作品中还出现了一种对物象接近于半抽象的意象化处理倾向,更注重营造出一种内蕴生动的形式感,成为他造型形式语言上一种新的追求。

    如果要将贝家骧的油画艺术进行归类,我更愿意把他看作是海派油画的一个杰出代表。他的极具个性化的写意表现性油画语言的当代建构,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油画“上海时代”蓬勃兴起的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传统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从而在真正意义上体现了海派艺术的精神本质。我们因此有理由对他寄予更大的期望.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