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尽沧桑之后的一种呈现:从自然到人文
佟玉洁
通常人们把自然的本真视为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但在中国的道家学说中,自然则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方式。道家曾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自然作为道家的核心在天地人与道之首,是指独立自在的自身法则。然而,在陈庆庆的装置作品中,自然意味着把尊重和超越物质存在方式的自身法则视为一种创作理念,实现了从存在物到异在物的一种转化。这种转化实质上也是从自然到人文的一种延伸。在庆庆的装置作品中,存在物是指具有自身法则的物质形态,异在物则是具有人文特征的艺术表现的对象。存在物是异在物的基础,而异在物则是存在物的结果。存在物与异在物二者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让庆庆的装置作品离自己的生活很近,同时也很远。
或许是日常生活中麻衣柔和的亲肤之感,或许是盖房建材中“麻刀”柔韧的切身体悟,便成为了庆庆“麻衣”艺术制造的理由。于是,麻的柔韧品质很快就从自然材质转化为人文素质的“麻衣”作品。然而“麻衣”艺术总是镌刻着庆庆深入骨髓的文化记忆,比如马王堆出土文物汉帛的沧桑与简约的造型符号,比如女性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性格中的坚韧,比如披麻戴孝中的麻衣与祭奠文化的关系……皆成为庆庆麻衣艺术中的历史与现实交叉的物语,使庆庆的麻衣艺术总有一种阅尽沧桑历史回望的复杂情感:汉帛或者旗袍造型的麻衣里面夹杂着淡雅干花的唯美,床笫生活麻衣织物的浪漫温情的柔美,层层叠叠的麻衣包裹着红色的三寸金莲的凄美……源自于家人朋友的亲情或者女性历史的记忆而打造不同形制的“麻衣”,传递着强烈的历史与现代人文的信息。在庆庆的麻衣的装置艺术中,借助麻的亲和力与柔韧性的日常经验,把材料物质特征的自身法则转化精神立命的人文情怀,完成了从麻到麻衣的一个自然物向异在物的华丽转身,呈现出了庆庆麻衣作品的日常经验向社会经验延伸的一种方式,同时也形成了庆庆作品一近一远的生命美学与艺术美学交织的空间维度。庆庆天生敏感与敏锐,造就了庆庆的生活与装置作品的 “近”与“远”的关系,这种近与远的关系既是庆庆生活日常性化为作品神奇性一次艰辛的艺术发现之旅,也是庆庆的生命美学和艺术美学融合的一次文化探索之旅。然而,庆庆总是感激自己有着储存生活经验和开发生活经验的一种嗜好。因为离生活最近的总是艺术萌发的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