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慈光到处百花香
不久前,为画虎名家、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时的同事孟祥顺先生写了一首诗:“不威不怒不称王,独步高丘亦顺祥。护子回眸发长啸,慈光到处百花香。”虎不怒自威不骄自猛,虎也从来没自称为百兽之王,但百兽自服之。吾以此句表达对艺术界动辄自封或请人封王的不良习气之批评态度也。孟祥顺先生没自封虎王也没请人封自己为虎王,这是令我十分欣慰的。他有个外号“孟老虎”,在艺研院几乎人人皆知,但这是同事们对他用半生精力痴迷画虎的善意调侃和对他画虎的高超技能与取得成就的肯定,真是“一声孟老虎,众人笑开颜。谑称生雅趣,意气自盎然。”诗的第二句“独步高丘亦顺祥”,是表扬他的画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但依然能够不忘初心,保持着安祥和顺的态度。大凡艺人取得了些许成绩,总是容易趾高气扬,忘乎所以,目空一切,睥睨万物,但孟兄没沾染这些习气。独步高丘,亦有耐得住寂寞、认准既定目标、砥砺前行的意思。最后两句“护子回眸发长啸,慈光到处百花香”,则是从鲁迅先生的绝句“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变化而来。虎乃猛兽之王,其咆哮呼啸令星月颤栗、百兽慑服,其威其凶、其狠其残,自是其形象中本具之义,画家画虎,也多是表现这些方面。但虎性中亦有慈的方面,这方面多被文人和画师忽略,但鲁迅先生注意到了,孟祥顺先生在其后期的作品中也注意到了。画出虎之威,画师皆能也,而画出虎之慈,画师多不能也。盖欲画虎之慈须先具慈悲之心,是宗教意义上的慈悲,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慈善,这是参透大自然玄机明白万物互生互噬方能绵延进化生生不息之后的觉悟。至此境界,即知万物相依众生平等。人虽为万物灵长,但也要放低身架,与万物同生共长,不因虎食弱类而恶之,因弱类之下更有弱类也,却以虎舐於菟而亲之,因由虎之慈可及人之慈,虎性人性亦相通也。我认为孟祥顺先生是一个深谙老虎习性可以与虎对话的人。几十年间,他画过多少只老虎,只怕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楚了。他多少次去动物园近距离观察老虎,多少次去山林追寻老虎的行踪,他自己大概也记不清了。他早期所画工笔虎,栩栩如生,仿佛散发着温度与气味,其皮毛生动逼真、竟使人生出想伸手触摸之感,这样的效果除了依赖于他的高超写生能力,也依赖着他对老虎的如痴如迷的观察与研究。前人云:“不疯魔,不成活”,这话用在孟祥顺先生身上倒也恰当,他就是一个爱虎成痴、画虎入魔的人。近年来,老孟画风大变,由写实到写意,由极度地追求形似到追求神似,由描摹虎形体到刻画虎精神,这是他的进步,是境界的一次提高,是画家开启哲思的表现。当然,也许会有不少人更喜欢他早期的超逼真老虎,但由逼真到写意、由现实到梦幻,则是许多艺术家都经历过的蜕变之路。听人戏谈,画家久画某种动物,便会受到感染与暗示,于是性格与表情便与他所画之动物相近了。这说法很聊斋,但也似乎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此是戏谈,不必深究,但我想,孟祥顺先生四十年间画虎不辍,几乎穷尽了虎的千姿百态和各种表情,但画来画去,他画得还是人,甚至可以不揣冒昧地说,他画得是他自己,是他敬的、他爱的、他将自己的情感与灵魂寄寓于斯的虎。一句话:只只都是孟老虎,个个都是画中人。仅以此东拉西扯之语祝贺孟兄虎展开幕,并祝他画出更具孟氏特征和精神气质的虎。希望他的虎能让观者更深刻地思考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能让人更深切地理解和感受造物之神奇与生命之壮美,能让人更深刻地认识到虎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是善与恶、凶与慈、杀灭与生养的统一,因之它是哲学也是象征,因之虎与龙与凤与麟一样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我不懂美术,如说了错话,还望祥顺仁兄及各界方家哂正。
庚子九月末 莫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