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朴素与素朴
——向国华&钟康君作品在当代艺术中的风格演绎
文/李裕君
“朴素”与“素朴”作为美学形式的风格表现,共同关联于一种朴实无华的外表和平淡自然的展现方式,从而表现出自然之美。引申到艺术创作的图像层面来说,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下,二者应该分别体现在艺术家创作的原始材料性(物质性)与形式方面,以及隐喻着艺术家创作的观念性与价值观(精神性)方面。本次展览中,向国华和钟康君两位艺术家通过他们的作品,以其近似的创作形式和不同的独特视角,对当代艺术中的形式命题与观念隐喻进行了重新的生成与解读。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多元景观中,向国华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引起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和批评家的关注。首先是他在创作的过程中,对材料的革新和运用上,以水墨浸染的棉线在内框上缠绕形成画布,这种别出心裁的方式,使作品在视觉上就呈现出一种随性而自然流水的水墨韵味;接着,他在这些特殊的画布上,运用黑色和金色进行抽象几何的构图,将中国画的元素以几何化的方式解构,并将其浓缩为用于制作画布的水墨材料。这种解构的几何手段,成为画面的基调,也许暗含了“黑白是金”的寓意,表现了艺术家对水墨的深厚情感。然而,这并非向国华创作的终点。对他而言,以水墨构建的画布的意义已经远超过了画作本身所表达的内容,整个画面所呈现出来的朴素与素朴的视觉感受,也加强了具象图像在作品中的彻底消失,最终只留下纯粹的视觉几何元素与空间的组合关系。这样的创作手法,不仅强化了作品的抽象性,也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图形与空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因此,他的创作不仅是对传统水墨画的传承,更是在物质感性与抽象逻辑之间进行的一场深邃的探究。这种独到的艺术实践,赋予了“朴素”这一概念全新的意义和内核,展现在公众面前的,是一种充满新颖思考和视觉冲击力的艺术面貌。在他的艺术世界里,“朴素与素朴”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美学表现形式,而是对于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具象与抽象之间关系的反思,是一种新颖且充满思考的视觉和思想体验。
钟康君是一位对日常生活敏感且充满智慧的艺术家。多年来,他的创作从公共雕塑到绘画装置,善于动手和发现身边废弃的物品,并将其转化为具有深刻内涵的艺术作品成为了他重要的创作路径。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杂志、报纸、传单、卡片、网络图像等废弃物,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物品,却在钟康君的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他通过收集各种社会信息的物质材料,解构后再重组,形成了既抽象又具象的视觉文本。这种独到的艺术处理方式,体现了从繁复到简约的审美转变,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真实与本质的深层次追求。所以,在我看来他的作品不只是简单的物质重组,更是对现代人精神和情感的一种映射。他将匠人的制作精神与问题意识介入到当下社会的现实之中,通过消弱文字的阅读功能性,造成无法认知阅读和混乱,引导我们面对现实生活和社会上的真与假,且创作的过程充满了思考、纠结、肯定、否定、抓狂和喜悦。他把自己创作的过程称之为“回收风景”,在他看来,这种“回收风景”是大众生活传播的重要载体,而文字的书写和图像的视觉则是一种无形的武器,它的言论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具有复杂性。这种从繁入简,从浅到深的艺术实践,使得他的材料和画面在思想的构建中生发出新的意义,成为一种包含丰富内涵的视觉语言。因此,钟康君的作品并非是一种单纯的繁复,而是一种经过对现实生活深思熟虑后的净化,反映在画布上的一种可见与不可见并置的朴素的价值观。尤其是通过对废弃物的重新组合和编织,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真实与虚假,让我们思考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这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思想上的触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