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作危险”四字,既是主谓结构,也是动宾结构:诚实的创作会招致危险,但创作的使命也正是为了制造危险。危险是后果,也是某种怀有勇气的珍贵动机,对艺术家来讲,这种动机往往指向对真理和自由的基本坚持。以危险的创作对抗创作的危险,并不断为此付出代价,是中国当代艺术家们与自身处境循环往复的悲剧性互动,几十年来,他们在先锋与边缘中,坚守、怀疑、捍卫、失落。
聚焦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几种面孔,本次策展包含三场放映,长短十部影片横跨三十多年,是中国艺术家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的精神侧写。
《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者》拍摄于80年代末,《四海为家》拍摄于1995年,相隔五年,彼时对“独立”这一概念还尚处懵懂的吴文光,将镜头聚焦五名艺术家从作为北京“盲流”到流亡海外的生命历程,留存了80年代艺术青年的鲜活的“灵与肉”标本。某个转折在影片中被隐去,却无可回避地从续集中梦想之地北京的空落和四散天涯的结局中显影。“最后的梦想者”—— 这个《流浪北京》其实鲜为人知的副标题,充满着失落的悲情意味。这部影片与其续集共同构成了“理想主义的幻灭”这一现代性的经典困境,也回响了中国一代年轻人的共同迷惘。
一零年代,艺术已经与资本市场结合得相当成熟,艺术群落开始在北京野蛮生长,市场化浪潮使艺术家走向精神漂泊,但与此同时,肉身的漂泊也远未停止,背靠所谓创意产业的艺术家们仍然是社会转型期各方利益冲突的牺牲品。郑阔的纪录片《暖冬》记录了北京798周边艺术区遭遇暴力强拆时艺术家们的抗争,在群体性艺术行为“暖冬计划”中,艺术家们从团结行动、各显神通到瓦解、内讧,影片的前后调性形成反讽。一个并不新鲜的社会寓言,照见人的丑与病。艺术家也不是例外。
实验影像是最具革命性的影像,在技术和直觉之外,它还承载着艺术家思辨的知识体系和深刻的精神体验。短片集试图以历时的思路,展现实验影像史的历史切面,打捞几代影像艺术家的精神碎片。6位创作者的7部作品横跨20多年,从观念艺术、行为性影像、档案影像、手绘动画到3D动画,从对国家话语、历史记忆的解构转向作为世界公民的迷思,涉及议题从媒介反思、全球资本主义后果、大流行到种族与性别,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艺术家们始终在更新的视觉语言中寻求诚恳的表达,对现实的关切和思索从未停止。
如加缪语,“今天,创作就是危险地创作……问题在于知道在如此多的意识形态的治安之中,创造的奇特的自由如何才是可能的”。追寻这一“奇特的自由”,是艺术家的使命。虽然指向政治生活的理想主义已经陨落,但最后的理想主义——个体的理想主义永远存在。
策展人李昕昕An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