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乖”是闽南语“抉”的谐音,指动词“拍”,“乖”落去就是拍下去的意思。
对于“乖”落去,闽南人应该深有体会。这个体会追溯到童年时期,常发生在因贪玩回家晚了,因调皮捣蛋又闯祸了,因孩童时期的各种欲望尚未自我约束做出种种傻事。这个时候长辈不得不出来,给孩子轻轻的或者狠狠的“乖”落去,以便他能从中长点记性,下次就乖了。同时“乖”在语境里,又区别于“打”和“揍”,往往还伴随着长辈的疼爱,所以语气上也比直接的“打”和“揍”来得更口语化和亲切。
面对孩童的“乖”落去教育过程中,形成了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辨析、观念、分类、构想以及边界感。这些思想投射在行为上,表现为人类面对难以抑制的冲动时,除了考虑个人意识,又具有公共意识,去理解这个世界,解释周遭一切的可能性,再去判断行动。
都说刺桐城是众神的人间办事处,在艺术家车泽川画展《“乖”落去—刺桐搜神记》中,我们看到神游在刺桐城各个教派的神明们,其中有佛教的观音、释迦摩尼、弘一法师;道教的妈祖、关公、保生大帝;基督教的耶稣;印度教的毗湿奴、摩尼教的光佛等三十几位众神。他们各个神态安然自若,一手拿人字拖,一手指向前方,感觉好像在说:“做错了,就得让我好好教训一下。”小错小“乖”,大错大“乖”,或轻或重,“乖”完后,洒脱的挥挥手,说:“去吧,以后要乖,不要再同一个地方犯错了。
何为对错?我认为这并非指绝对的对和错。而是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既有个体意识,又有公共属性。每个人都具有自我意识,作为独立个体的想法、情感、目标和需求。同时又需要与他人进行合作和互动,要有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在考虑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考虑公共利益,去达到个人与公共之间的平衡。
展览中,车泽川作品呈现的众神,像是公义的审判官,在把握平衡的维度上,适时的给予出界的人们一些敲打。所谓的公道自在人心,即是每个人心中的投映,也是对于伦理、道德、公平、公正的投映。看着他的作品,仿佛看到自己即将做错事情的时候,有一股力量会在看不见的地方,一手拿着人字拖,指着手指头说:“再偏差下去,我就要“乖”落去了。”这个时候,只觉精神一震,即刻悬崖勒马,走回公义的道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