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杖藜书山 循古游之
——王景、谈维书法作品展·前言
黄庭坚论书有云:“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自随人意,学字既成,且养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楷式。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草书不难工矣。”这段文字在读帖之法上强调要“会之于心”,能细看、泛览,熟观,悬帖壁间,观其举止动静,心摹手追,得其大意。正所谓应之于目,会之于心,形之于笔,得之于神。 中国书法有着无法回避的传统性,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和审美观。与西方艺术相比,我们的艺术似乎更侧重于表现物质所呈现出来的生命力和作者的情感状态,即心性变化,是一种会意怡情,直抒胸臆。
衡山先生有一首题画诗写到:“东风三月思悠悠,车马红尘漫白头。尽日山空人不到,古藤花落水争流”。这是对“自在恬静”的追求,自在腾挪,荡涤一切遮蔽。一任溪水自流,山花自开,游云自飘,一心与世界相浮沉。“调高不恨知音稀,声清却入皋禽听”,“一笑人禽付两忘,主人自寄松间闲”,这是何等的纯粹之意?人与世界两相忘却,无我无物,物我同光,不仅是对诗意画境的追求,更是对生命真性的嘉赏。这种至境超越机心,兴于神会。
艺术的交流、批评、磨练、精进,都会在每一次“针锋相对”的语言博弈中得以实现。山谷老人的论书,衡山先生的题画诗,从深层上理解,与我们的艺术追求是相契合的。尽管我们的研究方向各异,但师古之心趋同,每一次沟通都是一次启迪,都会生发许多新的想法,思想的碰撞能为各自的进步提供有益的参考。
沈周《东庄图册》中有诗题曰:“有月来青天,落我酒杯中。酒尽忽不见,天上长如此。”每次读到这首诗,我就会深有感触,这“月”便如同我们聚在展厅,共同追求的艺境,它在我们心里是恒常不变的。
苏东坡《鹧鸪天》词云:“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杖藜”即是拄着手杖行走,如《庄子·让王》说:“原宪华冠縰履,杖藜而应门。”虽然中国书法这座山峰高不可攀,但我们有志于攀援而上,一览山顶风光。空手攀援难免局促和艰难,故而以传统为目标,以取法经典且大量临摹为藜杖。古代的书家和书作,都有我们可以借鉴和取法的地方,都会在攀援的过程中给我们强大的力量支撑,这正像藜杖一样,帮助我们登高涉远,向前行进。
杖藜书山,致敬经典,循古游之,矢志不渝——铭此为序!
王景
岁次甲辰七月初三,草于双凤西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