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情寄西部、关爱农民工和留守儿童”为创作题材的60余副名家油画作品,在位于通州宋庄的——收藏界北京•松美术馆与首都观众见面了!这是中国名家收藏委员会第一次举办以“直面当代,关怀底层”为主题的写实画作展览。
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中国西部发展促进会理事长程路,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李牧,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刘勃舒,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党组书记罗杨,中共怒江州委常委、宣传部长杨中华,中国名家收藏委员会主席、《收藏界》社长高玉涛,中国名家收藏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高为华等领导为此次画展开幕剪彩。来自西部云南、贵州、重庆、陕西、甘肃、宁夏和首都文化艺术界、企业界的两百多位嘉宾及北京通州当地数百名观众在第一时间参观了展览。据主办单位介绍,此次展览将持续到六月下旬。
此次展览冠名“直面当代---中国油画名家学术邀请展”,作品的内容具有现实性和当代性特征。在风格上,本届画展无一例外的收入了一批长于写实凤格的油画家的写实作品。谢源璜、王立则、李如、田广华、周武发、冉劲松、宋 克、孙文刚、张峻明、徐小东、张继双、常 磊、何永兴、杜春晖、林 茂、刘佳宁等16位画家应邀参展。这些画家的阵容在年龄层面上汇聚了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当下正处于创作盛年的一批油画家,他们的生活阅历和创作经历也正好处于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一个时期,他们中的不少人已经担当,或正在担负起中国油画生力军的重任。
在中国油画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写实主义一直处于主流地位,在已有全部的风格样式中,只有写实主义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在中国,写实主义的强大,不仅由于其思想来源和艺术实践的丰厚,更在于它在反映社会生活,表述生存观念方面满足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的需要。一直以来,真正的写实主义关注心灵、关注人精神状态的细腻刻画,讲究严谨的写实造型,与形式主义和简单的唯美意识相对立,追求绘画的终极价值,并将其指向定位在创造“真、善、美” , 追求崇高与美好上。写实主义的上述美学思想的形成几乎经历了油画诞生以来的全部历史。
当下中国艺术界,在整个社会浮躁心态, 拜金主义及其它思潮驱动下,一些艺术家失去了对所从事专业应有的严粛态度、科学精神,敬畏和尊重,以所谓“推陈出新”和“现代艺术”为名,自觉或不自觉的制造着五花八门的艺术垃圾,混淆了艺术是非和鉴赏标准,干扰了创作和艺术收藏,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艺术趣味和鉴赏能力。在评论置后乃至缺位的形势下, 这样的状况有愈演愈烈之势。
基于上述情况,策展方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油画院专家的指导下, 筹办了此次展览。需要说明的是:
一, 参加此次展览的画家均毕业于国内各大美术院校, 均具有硕士以上学历, 其中多位有过在国外求学和生活的经历,并任教于中央美院、清华美院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等艺术机构,他们具有学院派理论基础,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且刻苦勤奋,尤为可贵的是, 他们均有-颗对艺术虔诚敬畏的心灵,在创作上不追风赶潮,耐得住寂寞, 坐得住冷板凳,数年如一日在写实主义的领域里孜孜追求。策展方之所以关注他们, 主要原因是出于对严肃的艺术态度的敬重,出于对写实主义一丝不苟的学术精神的推崇,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这样的集中介绍来倡导好的学风和画风,从而推功油画领域形成尊重知识, 尊重历史,尊重经典的良好风气。
二,策展方在画家和作品选择上认真考虑了厚重, 丰富和题材的多样性。从农民工额头上的汗水, 城市化过程中的五味酸辛; 大工业废墟上的滚滚烟尘, “共和国长子”留给时代的背影,到重大历史题材----那些把多个风云人物浓缩在一个时空中的百年往事。这些如碎片一般的画面或大或小,或平淡, 或惨烈,都是历史绕不开的关节。写实主义画家在其中担当了记录者和表现者的角色。他们没有忘记爱,忘记对崇高、正义和信仰的呼唤,这正是写实主义最珍贵的品质。相信通过这些作品,大家会看到我们的艺术家没有忘记肩上的责任,在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他们做出了自己的担当。
三,完整的推出一批追求写实主义风格的画家, 展示具有写实意味的作品并不说明策展方对写实主义有特别的兴趣和偏爱,而对其它风格的画家及作品不屑与排斥。因为我们始终不渝的信念是坚持艺术多元化,几代人付出沉重代价与文化禁锢主义殊死博斗后获得的自由,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
我们倡导的是,对虚无主义,痞子习气,低俗颓废和所谓“玩艺术”,以及形形色色的伪艺术时刻保持警觉,理直气壮地予以抵制,只有这样,中国包括油画在内的各种艺术才能健康发展。此次邀请展通过写实作品的集中展示是试图在创作、理论、收藏之间搭建一座沟通和展示的平台,竖起一座可参照、可鉴赏、可辨别的艺术高墙,从而影响公众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市场的评价标准。
四, 作为对写实风格画家的一次集中展示,策展方既反复权衡入选画家水平的整齐划一, 又兼顾了写实主义在中国薪火相传的实际态势,这中间出现的个别差异也在所难免,希望通过展出和进一步学术探讨带来促进和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