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FACE
水,是一种物质也是一种能量,可以是猛烈且自由的,也可以是包容且柔软的。水作为一种象征,构成中国早期哲学对自然、道德、社会的基本隐喻结构,从“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悟出“性犹湍水也”。水是文化融汇贯通的见证者,它在有形与无形之间穿梭,水作为文化的载体见证了河姆渡文化的孕育发展。在历史的车轮之下,传承着不同文明独特的文化气质与审美观念。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也蕴藏着无穷尽的生命力。对于现代文明而言,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是工业发展的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仅占地球陆地面积三分之一的城市水源集水区将为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提供生产生活用水。而今四明湖已被列入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见证了四明山的人文变迁,1958年的夏天,余姚遭遇整整100天的干旱,姚江咸潮倒灌,塘库湖泊干涸,农业严重减产,人畜饮水都成严重问题。由此四明湖水库开始动工兴建,在那个工业不发达,物资缺少的年代,建设者们依靠原始、简陋的工具完成了四明湖蓄水区的修建,蓄水区内大小33个村落完成“大移民”。
全世界的水都会重逢,本次展览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之下,对于“水”这一主题展开思考与对话,跨越文化背景的鸿沟探索艺术表达的复杂与多样性。水作为一种流动的媒介解放了物体或固定形式的限制与束缚,希望通过展览将不同形态的艺术创作汇聚于此,在不同意象之间建立新的联系,以艺术为媒介发起数字游民“回迁”计划。
山水之下,乡野之间,乘物以游心。
上一篇: 农民运动的摇篮——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历史陈列
下一篇: 不问不知-博物馆里的为什么?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