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吟言——杨建个展

  • 展览时间:2024/08/07 — 2024/09/08294
  • 展览空间:当代艺术调查局
查看更多详情

前言 

浩瀚之间,“山水”乃中华文化之独有精神符号,自古为墨客骚人寄情抒怀、求索天人合一之介。除泼墨挥毫、借酒颂歌,然则“山水”可有新乎?

山水背后潜藏的是深厚的东方思想下凝聚成的抽象世界,是“气”的诉说,是眼与心的应会感神。而今的山水,于现实逻辑的消费中,已然逐步固化成为了一种符号性的东西。讨论山水,万不能为一个结论,万不能只着眼在对传统的溯源当中。从讨论中出走,重回山水之境,用理趣去碰撞现实,以笔墨之核牵引传统关联当代,在继承中溯源经典,在开拓中凝视自我。起兴自然,乘趣入世,这是我们从杨建绘画中看到的,他对自己的吟言。

关切山水对于杨建而言,似乎是一种与身俱来的伴随。自出生地岳州,洞庭之畔,到长居处钱塘,西子之滨。或因长期依山临湖的身体经验,使杨建能够不费力地进入客观自然,在画面之“外”,观揽目光所至的山水风貌。而在画面之“内”,是其继承传统之笔墨,沐先贤之遗风后,对山水开化重构的澄怀味象。自《画山水序》之启悟及至宋时范宽之笔,继而迨至龚贤、黄宾虹,杨建以势状雄强之笔力,勾勒山川骨架,以厚润之积墨,泼云水于嫣然。在西子湖畔徜徉光水之律、风林之态,于诸贤之翰墨间,寄寓宇宙之哲思,“山水”之重构。忽而悟山水与墨趣之间,其关联性之妙与创新之韵在“吟”也。

“口”者,言语之门户,发声之府库也;“今”则直指当下——即时之境。二部合璧成“吟”,于是心之所慕,发而为辞。是以,此次展览以“山水·吟言”为题,展现杨建运实验水墨之巧技,谛听山水之低吟浅唱。其中尤以《造山》系列为其心髓之作,问曰:“造山”之旨何在?以何物而“造”之?再思人与山水自然之和合,于当世之万变,水墨何以重塑山水之形貌?又以何法再现山水之神韵乎?

“造山”者,非真以土石堆砌,乃以笔墨之骨法,构山川之骨架,绘云水之灵动,于心田之中,营造一方超脱尘嚣之山水境界也。杨建以实验水墨为媒,不拘一格,或泼墨挥洒,或积墨层叠,或破墨交融,于尺幅之间,展山水之雄浑与细腻;至于“以何造山”,则在于画师之心胸、学养、情感与技艺之融合。以心观物,以情造境,以技传神,方能得山水之真谛。目亦同应,心亦俱会,杨建之《造山》系列,正是其心灵与自然对话之结晶,是其立足当代与山水之唤。

从混沌山水中再思人与山水自然之和谐,水墨艺术之重构,山水之景与韵。山水之景于当代重构,其妙自其精神内核,于尺幅之间,悟山川之神,传水云之动。铺陈“山水”于今时语境,彼既尊自然之美,复赋之以新生命,寓时代之深意。山水是智性的,山水文化是知识的,而山水意识精神的,是感性的。其不在画内而在笔中,契如饮水,状如触火,神感了知。吾辈以超然物外之法,解构山川湖海,重组之,熟且新之于平行时空。乘兴得意而作,万事俱忘,此乃杨建之于山水的自我抒发,亦众人之于传统山水认知之拓展疆界也。


文/马思琦 王晗宇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