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勘误”作为⼀种修正的动作,所隐含的正确与标准是什么?
在传统绘画中,即时性⼀直是绘画艺术引⼈⼊胜的精髓之⼀。当艺术家通过写⽣或写意创作时,笔触构成的画⾯记录下艺术家基于即时性与经验所表达出的⽴场,这既是作为绘画的⽴场,更多的,也代表了⽣产图像所占据的媒介的⽴场。
即使创作并⾮在朝夕间完成,作品仍真切地传递创作过程的每⼀个瞬间,成为创作者借主观重现,并与观者进⾏沟通的有效途径,也为艺术家带来在作品中“修正现实”的空间,即时性由此成为艺术之精神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到摄影术的诞⽣,及如除摄影外的拓印、数字媒体,⾄近年来兴起的⼈⼯智能⼯具等创作媒介的逐渐丰富,传统绘画艺术的观察及⼯作⽅法随之发⽣改变,艺术家开始从记录即时所⻅,转向基于其他媒介记录的创作。⼀个⽐较典型的例⼦是,将摄影作为取材⽅式,摄影图像经过处理,例如影印、冲洗后,再由艺术家通过绘画进⾏“复原”,或以此为根据进⾏创作。绘画逐渐成为了⼀种类“编码-解码”的⾏为,建⽴在个⼈倾向与⽆意识基础之上对现实进⾏“修正”的空间也进⼀步扩⼤。
如此转向中,⼀个⽐绘画本体更值得关注的概念——图像——逐渐浮现。它并不简单地代表摄影成果,也不单纯指向具有记录层⾯即时性的绘画作品的内容,⽽是在此⼆者的总和之外,更⼴泛地囊括了⼀切视觉媒介的产物。图像在新的绘画⼯作模式中,既是产物,也是⽣产材料。对于绘画的传播本质上也成为了对于图像的传播(在社交媒体的传播过程中甚⾄后者占据了更多),媒介的多样性及不同媒介本身包含的隐喻在此过程中被消弭。
这是勘误还是错位?这两者的出现在时间维度上有先后顺序,但⼜不可避免的在最终结果上产⽣了新的问题,并导致逻辑的发展以及媒介传播的过程中产⽣更⼤的偏移。由此,绘画创作不再从艺术家即时的所⻅所感中⽣⻓出来,⽽是不可避免的建⽴在图像基础上进⾏再造,切实的即时性记录也不再成为绘画创作中天然且坚实的基底,转⽽随着艺术家转译材料的环境、语境,甚⾄更⼤的社会性讨论中持续流变。⾯对绘画/图像⽣产,⽆论是基于个⼈情感对客观记录的美化,还是对既有图像的故意抵抗,都可以成为⼀种“修正”,⼀种标准由艺术家定义的“勘误”。
在这⼀前提下,新的疑问被提出:全新的、类转译的绘画⼯作⽅式,是否可能对传统绘画本体造成不可逆的破坏,有损包含即时性在内的艺术精神?从另⼀⽅⾯来说,将这样的绘画⼯作⽅式放置于“勘误”的语境之下,当作品不再需要任何坚实的基底作为⽣⻓⼟壤,是否更可被视作艺术家纯粹创造性的体现?
本次展览参展的六位艺术家均使⽤前⽂所述的“类转译”绘画⼯作⽅式进⾏创作,并各异的地体现出“勘误”过程中多样的个⼈标准与话题关注,让作品的呈现没有终点,作为图像的绘画在与观者交互和更⼴泛的社会化讨论中持续延展,同时讨论与思考绘画本体在当代语境下状态和可能性的多种参考。
文/陈鋆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