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丘荣幸地宣布于7月13日推出艺术家施意的首次个展——“救猫咪”。施意1993年出生于广东,2017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21年毕业于威尼斯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广州。
很长一段时间里,施意都被宗教故事中的神圣性所吸引,令他着迷的不是宗教本身的理论、历史或仪式,而是宗教中的人。在信仰对社会文化具有巨大影响的中世纪时期,人们在宗教的引导之下形成这样一种观念:精神生活比世俗生活、灵魂比肉体更有价值。施意想知道是什么让那些圣徒与殉难者选择弃绝自己以成圣,好奇在他们的眼中世界、神灵、永恒和灵魂到底是什么?故事底色中包含的牺牲和眼泪如何成为信仰的力量源泉?尽管在时间与空间上相隔甚远,这些难以考证和溯源的故事仍然可以让我们为人类对精神力量边界的无畏探索而触动。
施意将这些从文本中得到的启发转化为图像,如同一位编剧,他在画布上重新搭建场景、编排情节。而文字中难以直接转译成图像的部分,即这两个不同系统的割裂之处,正是施意认为的绘画中最有趣的空隙。具有象征意义的指示性符号是在静止画面中达成叙事的关键,一个定格的动作呈现的信息可以包含动作的发起者、潜在的动作接受者和相应动作可能产生的背景以及这个动作发生之前与之后的状态,这些本不存在于画面的内容可以诉诸经验而被轻易感知。而象征符号作为一种线索,也能够为画中人物增添难以绘制的心理描写。施意希望尽可能地将故事中人物内心的信仰和那些摸不着的精神性的东西物质化、肉体化,用图像去重新叙述文字的浪漫和想象力,构建出戏剧性的情境。
传统电影的写作方法中,编剧常常用类似主角救起一只猫咪这样的情节作为电影的开场。这个微小而日常的举动将作为故事开展的基础,它不仅能让主角展现出一定的性格特质,同时也让观众快速地对主角产生好感,建立起与他的情感联系。施意同样也通过绘画为观看者提供了一个这样的线索,定格的画面是为故事打开的第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得以从不同角度看待生活、历史和可能性,对人类社会建构的各种习以为常的规则和“意义”再度追问,在神圣与世俗之间书写新的意义叙事。就像“救猫咪”这个情节一样,此次展览作为施意的第一次个展,也将会是一个新的开端,展开他的叙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