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岸线是无数根游移线条所汇聚的流动之域,它不仅是介于海陆之间的边界,更是伴随着人类观念不断叠加或延展的精神领域。作为一种边缘,海岸线以某种中介空间的形态连接着人文与自然、都市和远方。然而,正因为面向多重未知,边缘往往比中心更加充满活力与可能。在此,海岸线亦成为一个虚拟的剧场,映照出急速城市化进程中都市变迁的纷繁倒影。
一如临界之域总是蕴含生机,投射在海岸线上的光影因其流动的不确定性而具备多重隐喻。此次展览邀请6位来自迥异生长环境的艺术家,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都市进程中的“海”之面相,进而与深圳的过往和现实生发出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杨一凡的绘画中,织物作为海洋运动和时尚文化的碎片,与笔触一同塑造出人在消费主义浪潮下的精神状态。冉凯的创作则源于童年时期父辈亲友从内地移居沿海城市的经历及其对大海的憧憬,同步着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社会迁徙大潮。而在真实与虚拟断裂的缝隙间,刘志成以带有“科技神秘主义”的“魅像”塑造出充满未来感的都市景观,影射出人的内心空间。彭勇的绘画则以抽象城市之窗映照海之倒影,生发于佛学参悟的重复镜像绵绵和缓释放出诗意与哲思。相对于几位以绘画为媒介的艺术家在图像、现实和记忆之间所构建的审美体验,姚明峰延续了其调查、研究的创作方式,用数据和信息的碎片重塑着政治、经济变迁中的海景,探讨地域和景观的重塑。劳丽丽则将植根于土壤劳作之上的大地忧思诉诸影像,她于香港实地拍摄的作品中所表现的生态博弈,难免让人联想到沿海渔村的沧海桑田。
尽管世界是不可分离的整体,人类的认知却总有一种倾向,将连续的存在切分为片段。在人为设定的边界内,自由往往受限,而艺术恰恰可以超越思维模式的禁锢,触碰绝对的自由。在如今高速运转的都市中心,精神的荒野却不断蔓延。与坚固的水泥森林相比,大海因其流动而产生诗意。如果我们能将大海当作一块艺术的棱镜,或许会在日渐枯燥和机械化的世界图景中激活新的想象和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