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的递归——艺术与科技展览

  • 展览时间:2024/06/06 — 2024/10/20272
  • 展览空间:山西省当代美术馆
查看更多详情

前言


如何描述今天的世界?面对科技创造的种种奇观,我们在惊叹之余一时不知如何将其融入已有的社会系统与判断标准中。从NFT艺术、元宇宙艺术到当下的人工智能艺术,科技快速更新又快速失效的特征使其面临着成为营销策略的风险。科技赋予当下时代不可解释性,信息与算力的指数增长使我们身处混沌系统,难以准确预测新技术与人类未来的发展。我们在追逐未来的同时也应时时向身后回溯:人自古以来都是技术性的,我们一直在运行算法,从洞穴绘画到暗箱透视,艺术的所有表现形式都依靠技术扩展肉身、认知与智力。

科技、艺术与日常之间处于一种递归关系中。科技是社会之镜,鲍德里亚在《物体系》中将科技看作物的本义,或者说是物的基因。科技塑造了物最初的形态功能,而科技又与社会处于循环影响的关系中:即科技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的结构塑造科技样态的同时其自身结构也在科技的更新中被不断重塑。与科技融合的艺术往往以日常中的经验、材料与系统为媒介:通过向自然学习、将劳动作为方法、科技物与功能性的分离等方式在日常中提炼创作的灵感。如1.7万年前的洞穴画、17世纪的全景画、20世纪的宽银幕电影院与今天的虚拟现实艺术。技术更新了艺术的表现形式,但作品的叙事性,目的性、情感与观念等内在属性始终稳定,艺术与科技的融合生于日常又超越了日常,它不构成“再现”式叙事,而是尝试建立与日常关联又对立的异托邦,解构现实的同时使潜在的可能与危机得以显现。

当下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正在不断超越我们的经验,带来新的可能性。本次展览围绕“语言与意义”、“生成与图像”、“人工与生态”、“身体与智能”四个主题,并尝试从“日常”视角应对艺术作品的“非日常”。展览呈现了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的师生,以及艺术与科技领域近年来代表性的研究与创作。在文献模块中,艺术家的实验、行为、设计均以材料、文献、手稿等形式呈现,展示了创作者的日常工作情景;艺术作品则围绕四个主题,尝试捕捉真实世界中艺术与科技的多次交汇点,包含了不同时空下“日常”中的工具、系统与痕迹。当这些研究与今天的艺术与科技作品共同呈现时,我们可以在不断被分解的对象中发现一种观念的递归:即不断调用自身,在发展中的媒介、变化的形式与分离的领域当中循环出现。在递归之下我们或许可以重新想象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多重形态,思考未来应当如何延续与创新。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