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情瞬间——上海当代抽象艺术
徐 虹
在20世纪前期,上海开国际化风气之先。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力财富,汇集于这个中国东部长江冲积的三角洲内。物质和精神的相互激荡迎来十年黄金时期(1927-1937)的辉煌,上海涌现出了最具中国现代色彩的艺术家和流派。80年代改革开放使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精神得到发扬,在艺术领域发展得最令人瞩目的一支是抽象艺术,令上海成为中国抽象主义艺术的重镇。
抽象艺术与别的艺术风格类型相比,似乎更能显示都市文化的“中性”气质。它不会因写实叙事而和古典浪漫艺术混淆,也不会因为沉醉于图像的“诠释”而为当代观念艺术“背书”。从整体上看,抽象艺术比较“客观理性”,但除特别冷静的“硬边抽象”以外,大部分有抒情和挥洒表现的特点。讲究肌理和笔势力度,探索结构与色彩的重组,注重意境与意象的重叠幻化等,现代艺术因为追求本体,而更符合艺术的独立功能,避免了沦为其他门类的附庸。上海的抽象艺术更有其特殊的风致,它时尚、快捷、明丽,充满感性的魅力,表现出与都市的繁杂和快节奏协调一致的调性。
丁设的作品如都市夜间的霓虹灯,透亮闪烁,如梦如幻。画上的彩色划痕如光带,裹挟着世界的信息,倏忽转瞬闪过,只留下条条让人惆怅的轨迹。似我们生存的时空,看得见而摸不着。他的作品指向很丰富,但文字笔划是一种契机,带着主体认识自我的欲求,充满激动,好奇地去冒险。
李磊的作品与上海的繁华景象很契合。颜色浓丽的表层和暗流汹涌的基层笔触流淌交叉一起,彷佛是盛开的欲望之花。他的画面也有清雅抒情的意象,如春风中的柳絮和雨中湿漉漉的玉兰花,带着亲切的回忆,对人间温情充满眷恋。而那些标题为“禅意”的作品,虽也简约淡然,但终是回荡着都市的气息,与传统文人在山水意境中追求的“空虚淡泊”,不只是几个世纪的时空之隔,更多的是环境和心境上的差异。
杨冬白的雕塑是由不锈钢组成的“山水”,流动的节奏和线形将山水原有形状软化,形成富有情感起伏的韵律。材质的刚性被转换为丝绸般“光滑”的表层,让人想起那些大理石刻成的柔软有弹性的肌肤。而其反光的特点犹如水波荡漾,风吹过的涟漪点点,充满自然的遐想。他的作品改变了雕塑的空间体积处理传统,加重现代的平面延伸的自由度,让其有如书写般灵动活泼富有动感。
潘微的作品透着厚厚的帷幕,仿佛能闻到穿越而来的历史气息。那些漂浮的线性物犹如海底的贝壳鱼骨残骸,一半玉化,一半依稀看到模糊的痕迹。他也是将文字演化为抽象形式的艺术家。在他的抽象画中,文字虽然可辨认,但已不重要,这些文字已经经过解构风化,去掉棱角,实质化为一种可触摸有厚度的物质,如考古发现的珍奇物件,带着远古而来的神秘气息,令今人无限遐思。
“抽象艺术”风格的创作也离不开“经验”,艺术家在形式生成中仍然需要现实世界的启示。抽象艺术聚焦于点、线、面和材料本身,由这些要素去结构作品的“精神”内涵,并用个性气质去丰富之。这种实验让艺术变得更加纯粹的同时,也突显了审美视觉的意义。观众一定能从四位上海艺术家的作品中得到新的观看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