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之诗 : 林永霖个展

  • 展览时间:2024/06/17 — 2024/07/10319
  • 展览空间: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查看更多详情

无声之诗

林林峰


今天,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的浪潮已深刻地改变着世界,它们颠覆了传统的认知和生产方式,也不断地重写着当代史的前言。在图像领域,数十年来,新式图像的生成和传播都变得轻而易举,在不经意时人们发现:当下,图像不再是对象,而成为了我们的环境。在全民参与的“制图运动”中,图像消费着人们感官,同时也迅速消解了传统意义上所谓的审美、崇高和经典。在这背景下,敏锐的艺术家更多地选择放弃制图新技术,而是通过务实、积极的合作方式回归自我,并用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认同感,去传递某种永恒的精神内核。这让我们对自现代艺术以来,艺术所传递出的种种有别于传统审美的诸多信息的解读,成为了可能。

林永霖的创作,最大程度地弱化了技术与范式的局限,在有意或无意表现“小我”与“大我”的同时,通过艺术家朴素的人文关怀介入现实。他的作品基调始终透露着一股悲概的情绪,这情绪,像一位寂寞夜行人的自语或生活旁观者的一声叹息——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性格特质、曲折生活经历的写照,也是他在漫长的艺术创作生涯中,自省或他省的结果。

油画《荷印混血儿》中的模特奔多罗·拉登·阿尤,林永霖与她熟识于印尼。在尺幅不大的画面中,一位裸身青年女子带着倦容和僵硬的身躯出现在我们面前,麻木而又无助地侧头面向画外,凝视观众,眼神似乎可穿透人心。在和她的对视中,观众甚至可以触摸到一种不可言喻的谦卑。通过对模特瞬间表情和肢体动作的定格,艺术家刻画了社会底层人的脆弱和她对“卑微与存在的创伤”的忍耐和接纳。作品《海狱之门》的创作早在1982年业已开始,到结束时,前后历时29年。作品以早年底层女性在现实和陈旧社会观念的压迫下,出现集体投海事件作为创作素材。林永霖通过这件深具物理重量的作品(油画颜料先后覆盖了数十遍),试着去思考存在的意义,同时,作品也倾诉了艺术家对死亡的感怀和对那些美好的青年时代的个人与社会理想,怀着终不可就的无奈。29年间,林永霖在差不多两平米见方的画布上断断续续地进行创作——涂改——再创作——再涂改…… 透过最终(也许还没完成)展现出来的暗色调作品(他自称“黑画”),观众似乎可以试着揭开那些被覆盖了的每一层画面,揭开那些早已被凝固住的每一个时间片段,体会画家起伏不平的情绪。提起“黑画”,林永霖说,“黑色的深度像一个洞口,思想可以挤进去,然后又大白于天下……”伴随着这漫长的创作过程,在不同时期,林永霖写下了数十篇关于《海狱之门》的创作随笔,将自己对艺术的感悟和对生命的敬畏,借着看似随性和意识流化的文字,直自地将每一时期的感受记录下来,使得这些创作过程有了文字的见证。无论是对生命的唏嘘、感伤或嬉笑,还是在某个时期以一种“自我放逐”的方式创作,林永霖始终以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知觉,在关注现实和人性的同时,引他的话说,“用创作来自我疗伤”。

林永霖1961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学院艺术系(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前身),师从谢投八、杨启舆、谢意佳、叶淑华等。80年代初,他创办了著名的福建侨兴轻工学校装潢设计专业,投身基础艺术设计教育30年,桃李满天下,退休后旅居印尼多年。因为人生的种种遭遇,在辍笔多年后林永霖重新拿起画笔,现在虽已到耄耋之年,但创作不辍。他的作品充满了能量,像无声之诗——在旷野中奔走。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