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幔柱Mantle Plume

  • 展览时间:2024/05/18 — 2024/06/14394
  • 展览空间:Fusilli Pot
查看更多详情
展览以“地幔柱”(Mantle Plume)这一地球尺度下的岩浆(Magma)活动展开关于“物质气泡”的类生物体的阈值描述。1971年威廉·杰森·摩根发表了地幔热柱理论。地幔柱被认为是在地核-地幔边界处过热物质形成并上升穿过地幔的地方形成。
今天的理论认为地幔柱不应被视为连续的物质流,而应被看作一系列的物质气泡。它们到达脆弱的地球上部地壳后形成底辟(一种侵入体,其中更具流动性和延展性变形的物质被迫进入脆性的上覆岩石中),这些底辟是地壳中的“热点”。
地幔柱的狭窄的垂直管道被假定连接着地幔柱头部和地核-地幔边界,它被认为类似“生物体”为热点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岩浆供应。一般来说岩浆处于岩浆房之中和喷发进行时。处于中间状态的岩浆,它继续上升并吸收地壳物质;在地壳的上部,它积聚成岩浆岩。岩浆不时地上升到地表,导致火山喷发。岩浆以一种流体生成、汇聚、凝结、再生成新的更壮大尺度物态,该地质活动成为一种类生物形态存在。
在洋陆汇聚或洋洋汇聚的边界,犹如生物体的地幔柱,是地幔深处的上升柱状热岩,位于地核-地幔边界上方。上升柱的直径可能在几公里到几十公里之间,但在地表附近,它会扩散开来,形成一个蘑菇状的头部,直径为几十到一百多公里。在岩石圈底部(地幔的刚性部分)附近,由于大多数地幔柱位于海洋之下,因此火山活动的早期阶段通常发生在海底。展览中通过几位艺术家的作品,无论是绘画、雕塑、装置都呈现了这种处于不可视与可视的阈值关系。如汤国自制纸张中的“天成的张扬的“纤维形态与图式生成、刘璇和宣琛昊、王玉钰作品中的生物结构与微空间质地、葛辉和薛致远作品里”类人体“的情绪交融与延展变形、杨熹雕塑中的赛博格-生物体的类生命形态等,在他们作品中犹如岩浆一般汇聚在隐没带、裂谷带、中央脊等视域中,更让我们在形态或图像成型生成后得以观察以及回溯。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