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前言
序
“唐诗之路”,不仅是地理上的山水之路,也是诗性心灵的漫游和栖息之路,是贯通古今的文化历史传承之路,也是生生不息的生态文明之路,更是从古至今无数代人成长的道路。这一名称于1988 年由绍兴新昌县的唐诗研究者竺岳兵先生首倡,至 1993 年由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正式定名,迄今考证出唐代 400 多名诗人,在这条道路上留下了《全唐诗》有载的 1500 余首诗歌。 从此诗路舟行而出的,是另一条“中日海上唐诗之路”。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交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两地文化互通从汉朝开始,于隋唐时期达到高峰。舒明天皇二年(630)至宽平六年(894)二百多年间,日本共派遣唐使19次,其中13次成行到达长安。遣唐使及随行的留学生、学问僧等与中土诗人交谊深厚,共同为唐诗远渡东洋,连通海上丝绸之路作出了重要贡献。 7世纪,中日海上唐诗之路主要由北线行进,从日本难波(大阪)登舟,在山东半岛口岸登陆,再西去洛阳抵达长安。及至8世纪,航线改行南路,由九州出发,向西南跨过东海,在长江口的明州、台州或苏州一带登陆,再由运河北上。正值盛唐,大批杰出的诗人诗作问世,南航线的开通使中日交通进入直航时代,唐诗经此道传入,抵达奈良、平安时代的日本,从此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僧人墨客的案头读物。 在数条贯通水路的唐诗之路中,与海上诗路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浙东唐诗之路。彼时,棹舟“剡溪”,访道“天台”,寻迹“刘蹊阮洞”,是包括诗坛冠冕菅原道真在内的许多日本汉诗作者梦寐以求的赏心乐事。海上求仙,寻道三山,尤以佛宗道源、三教融合的天台山为诗人云集的朝拜圣地,同时也是浙东唐诗之路和海上诗路的重要交汇节点。最澄等高僧于此地取得密教,传回东洋,创立了在后世影响颇大的日本天台宗。 中日海上唐诗之路,既是历代诗僧的求法之路、两国使节的诗赋外交之路、寓日文人及留唐学生的日常酬唱之路,也是唐代以来的汉诗东传之路、浙东唐诗之路的拓伸之路和海上漂民的诗歌赠答之路。在这条由中土绵延至东洋的唐诗之路上留下诗文的,既有鉴真、寒山子、李白、王维、孟浩然、皮日休、刘禹锡、贾岛等大唐诗人,也有空海、最澄、圆仁、圆珍、 圆载、晁衡、吉备真备、菅原道真等日本僧使。海上的风浪见证了唐诗之路曾经的艰难险阻,也见证了两地诗人的深厚情谊。在“明月不归沉碧海”(李白赠晁衡)和“一船明月一帆风”(韦庄赠敬龙)的悲叹与祝福中,唐诗所凝缩的不止是山水意境,而是每一位文化使者以肉身之力毕其一生山海渡远的生命史。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值此2025大阪世界博览会开幕前一周年之际,展览“青山行不尽:山海渡远”唐诗之路艺术展秉承着“文明互鉴”的精神来到大阪这个曾具中日海上诗路始发意义的重要港口城市,邀请中日艺术家和观众在新时代的语境中重新游历“绿水青山”的唐诗之路,也在这个与世博场馆隔海相望的特殊现场,共同瞩望在传统文化映照下的人与自然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