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启平的作品,通常以浓郁的中国传统情调示人,但其实他本人却熟知当代文化,并在1980年代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本土前卫艺术的发展。这种文化背景与他的作品之间看似存在着颇多冲突,但细细品赏之后会发现他巧妙的将“现代”与“传统”穿插交融在了一起,通过他的作品我们看到了他的思考与表达,他以他的“新东方主义”方式向我们展示着东方审美情调与现代主义精神的完美融合。如此传统的中国绘画技法下的作品却能如此接近当代人的精神本质,极具意味。
虽然余启平早前长期从事工笔画学习,但仿佛他不太喜欢大学时期的工笔创作的那种过于传统的画法和题材,于是他没有被工笔画的材料、技法、程式等固化了他的思维,而是用新的方式解读传统,用他熟悉偏爱的传统媒材来实现现代艺术的目的,达到形式上的创新。
他的画面虽不大却反映了中国普通群众的百态,佛心与俗心的对话,烦躁和沉寂的对话,高雅和世俗的对话,当下与历史的对话。。。一种日常与异常的交错。
“红房子”系列是他近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一系列的作品色彩变化显著,画面几乎都由黄、红、黑白构成特别是作为底色的黄与屋顶的黑河砖墙的红、白形成一种由强度的和谐,而他们排列整齐和不规则的透视,连同雅拙的外形给人造成在感官中似曾身处而又难以捉摸的荒诞,效果上有几分卡通意味,也正是有了这几分难以言传的意味,打破了传统的概念创造出属于他自己的形式。由“红房子”开出的路是具有开创性的,因为它融合着古与今,东与西,有余启平独到的个性和微妙处。它既可更多的纳入文化因素,又可更具体地涉猎现实,便于把工笔画传统和现代构成,写实,描幻结合起来,在内涵和形式上都深下去。即它不仅是一种画法,一种风格,也是一条路径,通向幽深,幽幻,通向理性与激情的奇妙化和。
余启平作品的魅力并非仅是对现实的刻画,而是对视觉的融化与对心理感受的综合。他很注重画面的美感和细节的表达,耐人寻味。可是,他的作品最终的表达却是那些细节组成的整体大势,那些大势,整体地将时代人的精神突显出来。非常底层老板姓的面容,却像某种程式或是样板,代表着一个群体或者整个名族的精神面貌!有苦,有笑,有新,有旧,有病,也有美,在沉着之下还透着很不经意的幽默,让人反复凝视沉浸其中之余,感受到仿佛身处于那过往的历史和现存时空的链接之中。
在现代背景之下,通过对机械、拥挤、忙碌、无谓等在世状态的规避,显现出的对人的本真在世状态的追求和阐释。这属于余启平的绘画方式,带给我们一种新的审美形态,并且对当代艺术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