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罗庆珉北京工作室的小院,有一畦菜地。自入驻的第一天起,她便在此播下了第一颗种子。随着季节的变换与更替,植物呈现出不同的状态;罗庆珉则在照料它们的过程中成为惊奇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事实上,两者是一组镜像关系:种植者需要不断地关注、改善植物的生长状态,植物的状态则反映/影响着种植者的情感。从(图像)生成的角度来看,种植与描绘是类似的劳动——通过细致的观察,注意力和智力的投注以及不懈的劳作,以此获得孕育着生机的图像。在西方文化中,“Culture”一词包含着“耕种”、“文化”的双重意义,这一传统集中体现在让-弗朗索瓦·米勒、梵·高、约翰·伯格等艺术家和知识分子身上。罗庆珉则将这一西方传统与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结合在一起:对自然界一草一木的观察和共情是一种个体敏感性的日常训练,是通达对世界之理解的基础。
对于传统的水墨画来说,观看的距离是重要的。譬如,可以随身携带的长卷暗示着观看者之间具有亲密的社会关系;对笔迹运动的近距离观察,可以分辨出微妙的情绪变化和凝注力的持续投入,由此形成了中国古代艺术特有的书写传统。本次展出的作品,涵盖了罗庆珉创作的两个主要题材:植物和风景。本文试图按照这两个题材分类和跨文化的分析,阐述艺术家如何重新发现了“距离”以及基于距离的美学礼仪。
上一篇: 散入春风满洛城——李蝉羽山水画展
下一篇: 范西:瀑布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