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皮筏:林芮襄个展

  • 展览时间:2024/03/10 — 2024/03/31472
  • 展览空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查看更多详情

前言

胡斌

 

20世纪初英国考古学家和探险家斯坦因在新疆和田考察时,谈到该地区曾出现过的一种用猴皮充气制成皮筏的渡河工具,并且还在途中亲身试验了一下充气皮筏。斯坦因一共进行了四次中亚考察,汇集了厚实的调研报告,囊括众多西域历史遗迹、古物文献、风土人情、地理地貌的文字和图片。艺术家林芮襄对此充满神奇色彩和异域特征的历史地理事物备感好奇,她通过水墨沿循那星星点点的行迹跳跃式地追踪了这兼具“科考”和探险性质的旅行,并将封存的历史物景和想象的山水意象奇幻地结合在一起。

在此之前,林芮襄还曾对中国上古时代的一部奇书《山海经》保有浓厚的兴趣。这部书包含了历史神话、山川地理和奇花异兽等诸多内容的描述,亦真亦幻,而后人则似乎可以不断从中找到“可信”的对应,甚至有人断定其远涉美洲的山形地貌。斯坦因的西域考古和《山海经》当然迥然有别,因为时代背景、文化视角、表述方式是如此的不同。林芮襄不是要对它们做学理上的辨析,而是倾心于这背后所触及的两种不同的地理志和犬牙交错的中外文化关系。斯坦因在考察过程中经常联系起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而《山海经》也萌发出东西方地理和物景的呈现以及想象。当这些事物跨越时空地交织在一起时,一个艺术家关于地理地貌的表现就不只是某种传统山水观的映射,而跟更多的社会、思想、历史的交叠和冲突相联系。

当然,本身拥有跨文化背景的林芮襄从来没有将自己的工作置于“山水”的定义中,她总是希望找到诸种“风景”和身体悟对之间有如符码一样的编织语言和关系,并且透过这些符码勾连起那幽深的混合多元文化的信仰和精神世界。所以,在这里,“猴皮筏”不必看成一个史实考证,而是一个多重媒介的系统、一个杂糅了历史和个体视角网络的隐喻,暗示穿越不同史地和文化语境的奇遇。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