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包-奥地利当代艺术展

  • 展览时间:2010/11/06 — 2010/11/30608
  • 展览空间:安妮画廊
查看更多详情

    2009年12月,ASAP在安妮画廊举办了题为「米饭」的展览。展览在北京进行了一个月,吸引了五千余人前来观看。之后,「米饭」又巡回至深圳,在巴布画廊进行了展示。2010年,另外二十位来自奥地利的艺术家将参与ASAP策划的展览。这次的题目是「打包」。

    ASAP关注的主要是在中国驻地创作的欧洲/奥地利艺术家,或是用他们自己的手法分析中国文化并将其转译为他们自己的语言的西方艺术家。我们不仅对视觉艺术家有兴趣,对音乐、影像、科学、建筑、设计与文学等类别亦有涉猎。ASAP组织的展览以年为单位,主要在北京举行,并欢迎中国其他城市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合作。今年的参展人里有一位非常特别的奥地利人:于1922至1949年间旅居中国、具备探险家、地理学家、语言学家与植物学家多重身份的约瑟夫・弗朗西斯・洛克。非常感谢阿诺・阿伯腾图书馆以及哈佛学院的丽莎・皮尔森女士慷慨授权,令我们得以在今年的展览中展示洛克的工作成果。

    「打包」展里有二十位艺术家将他们在华时期的所理解和体验到的东西向他们自己以及观众进行了转译。这批作品多属概念艺术,并与转型中的中国(民族和社会层面上的)息息相关。另外一些参展艺术家的转译只面向他们自己,用形式化的语言叙述了在中国体认到的视觉世界。此类作品大多并非基于事实与数据,而是基于幻觉、想像、误读以及主观的个人建构。

    今天的艺术家通常在两个主要的框架下工作,其一为概念性的――以理性或逻辑为基础与世界互动,其二则是用更私人的语汇建构的更直觉与情感化的方法。两者均有其存在的理由;艺术家不应受到商品幻梦、政治正确性与可持续的效率至上主义的规限,也不必与科学争逐合法性地位或从易用性角度来设计作品。艺术家可以远离这些观念,从「为世界解决问题」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若艺术作品无意中触及了这些议题,世人自然也不必反对,但艺术并不因这些议题而存在。

    在此我要感谢奥地利联邦艺术教育部以及奥地利联邦欧洲与国际事务部,北京奥地利文化论坛,奥地利大使馆。我们也感谢所有参展艺术家,安妮画廊的Anni Ma,以及为ASAP在奥地利联络艺术家的尼克劳・甘斯特先生。同样要感谢的是菲俪霞・施瓦茨女士的资助――她的实用主义精神启发了我们。此外,英格丽女士也以其丰富的汉学知识为我们提供了谘询与帮助。

    我们认为这项交流活动应是双向的。许多中国艺术家也表示出对前往奥地利举办展览的兴趣。ASAP期待以各种方式与中国官方合作,支持中国艺术家在奥地利与欧洲展示作品。我们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最大帮助。ASAP与其他美术馆、画廊以及策展人无竞争关系,我们的核心理念在于促进中奥相互交流。为此,我们对两国的艺术秉持不偏不倚的态度,并鼓励两国艺术家在更广的国际语境中相互加深理解,从本地的视角相互做出回应。

    二十一位奥地利艺术家首次在中国举办联展。本次展览的特别之处在于几乎所有参展的作品都是艺术家们在华期间创作的。这些作品是按个人艺术语言所设计的切身探索,探索斡旋于东西方的艺术语法之间的艺术语言。通过这次展览我们可以对这二十一位奥地利艺术家进行一次内在的深入了解他们是如何得到灵感并把这样的领悟转化为艺术方式,以便将关于地点、形式、以及内容的不同观念形象化的。

    这二十一位艺术家生活在中国,适应了该地的习俗和礼仪。记忆被转化成录像、电影、图画、雕塑、照片、文本等属于他们的艺术表达。在徒步穿越中国各地城市旅行时,用他们自己的个人艺术方法,从历史维度质疑,做研究。对于他们中的一些人来说,这是一个小插曲,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是生活改变的经历。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