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光
无问西东,洞穴壁画、岩画帛画,是否与巫术魔法有関,至少都可以看作是人类表达习性的开啓。
再从当代艺术回望,同样无问西东,人类艺术(绘画及其它视觉艺术)经过了艺术史上的时期分野,绘画技艺、审美情趣、媒介材质、意识观念,几经变化,但总有不变的东西。正如波德莱尔所言“现代性就是过度、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这个说法,至今依然有效。
“当代艺术”作爲一个名词,定义不一、说法纷繁,但多元性是公认的。它融合了形形色色、诡谲回异的风格技巧、媒介材质、形式内容、主题目的,艺术家有了更多自由表达的空间。波德莱尔所说的“永恒”和“不变”即是人类表达习性的延续,也是人类对存在价值意义始终不渝的追求。跨年,是一种叙事,又是一种象征。
这次参展的艺术家,大都淡化了流派与主义、形式与内容的界限。中西混搭、古今融合,以交错杂糅的手法、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真诚,意向了波德莱尔那个不变的永恒、老子那个“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的道。
说起当代艺术,回避不了艺术在当代的不易与不堪。依附权贵、粉饰现实,鱼目混珠、滥竽充数,都时有发生。当代艺术去这个去那个,但并不因此可以去价值取向,当下之作也不必然属于当代艺术,甚至不必然就是艺术。艺术的灵光消逝之后,艺术的独立价值是否还在?我们又如何做到“洁身自好”?
山·美术馆和十方画廊、后素艺术空间,近年来举办了多场当代油画、水墨、数字、摄影、装置、行爲等个展及联展。“艺术西安”就是欲求艺术遭遇当代的思考与实践。展方提倡创作自由(推崇新观念、新形态、新载体),尊重艺术市场,不媚俗不随流即可;同时并不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也不论及艺术家的职业所属,只要对存在,有一分自律一分介入、有一分表达(呈现)一分回应(阐释)即可。
这次参展的艺术家,又可谓形形色色,作品亦各成形色。有时空跨度门类之超越,亦有形而上下、思辨心识之交织。不少作品在观念及绘画性上都堪称佳作。不论艺术在当代如何不易不堪,并不影响他们潜心创作,既无意诘问“艺术的终结”的说法;也不纠结各种文化潮流的纷扰。用作品去呈现态度、阐释观点。
如同杜尚早在20世纪初就将艺术家定义爲“能重新思考世界,并重塑意义的人,而不是仅爲满足‘视觉快感’而制造手工物件的人”那样,这些艺术家除了有手艺,还有心灵、头脑,更有情怀。他们不约而同又和而不同地进入一个大主题(非宏大叙事),以艺术及绘画的语言,或中规中矩、或反讽调侃、或解构重塑、或谐谑游戏,表现了此在遭遇的各种情境(即当代艺术之所求——艺术家作爲个体的生存感受与生存寓言)。
尼采说,没有事实,只有阐释。苏珊·桑塔格说尼采所言正确,又说反对阐释(旨在强调直观)。我们该听谁的?表达、呈现是应然的,阐释(命名、文本外围语境)、反对阐释,孰是孰非,也应并行不悖。跨年,无论公元纪年,还是十二生肖轮转,就个人而言,都是一种有限。而艺术呢?艺术的过去性同时意味着艺术的当代性,艺术的终结处,就是艺术的重新开始。
如果,我们相信尼采所说,我们就以创作,为存在提供一种阐释(以主观的认知与感觉);如果我们相信苏珊·桑塔格所说,我们还是要以创作,为存在呈现一门感性现象学的“艺术色情学”。
2023/12/22
无问西东,洞穴壁画、岩画帛画,是否与巫术魔法有関,至少都可以看作是人类表达习性的开啓。
再从当代艺术回望,同样无问西东,人类艺术(绘画及其它视觉艺术)经过了艺术史上的时期分野,绘画技艺、审美情趣、媒介材质、意识观念,几经变化,但总有不变的东西。正如波德莱尔所言“现代性就是过度、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这个说法,至今依然有效。
“当代艺术”作爲一个名词,定义不一、说法纷繁,但多元性是公认的。它融合了形形色色、诡谲回异的风格技巧、媒介材质、形式内容、主题目的,艺术家有了更多自由表达的空间。波德莱尔所说的“永恒”和“不变”即是人类表达习性的延续,也是人类对存在价值意义始终不渝的追求。跨年,是一种叙事,又是一种象征。
这次参展的艺术家,大都淡化了流派与主义、形式与内容的界限。中西混搭、古今融合,以交错杂糅的手法、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真诚,意向了波德莱尔那个不变的永恒、老子那个“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的道。
说起当代艺术,回避不了艺术在当代的不易与不堪。依附权贵、粉饰现实,鱼目混珠、滥竽充数,都时有发生。当代艺术去这个去那个,但并不因此可以去价值取向,当下之作也不必然属于当代艺术,甚至不必然就是艺术。艺术的灵光消逝之后,艺术的独立价值是否还在?我们又如何做到“洁身自好”?
山·美术馆和十方画廊、后素艺术空间,近年来举办了多场当代油画、水墨、数字、摄影、装置、行爲等个展及联展。“艺术西安”就是欲求艺术遭遇当代的思考与实践。展方提倡创作自由(推崇新观念、新形态、新载体),尊重艺术市场,不媚俗不随流即可;同时并不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也不论及艺术家的职业所属,只要对存在,有一分自律一分介入、有一分表达(呈现)一分回应(阐释)即可。
这次参展的艺术家,又可谓形形色色,作品亦各成形色。有时空跨度门类之超越,亦有形而上下、思辨心识之交织。不少作品在观念及绘画性上都堪称佳作。不论艺术在当代如何不易不堪,并不影响他们潜心创作,既无意诘问“艺术的终结”的说法;也不纠结各种文化潮流的纷扰。用作品去呈现态度、阐释观点。
如同杜尚早在20世纪初就将艺术家定义爲“能重新思考世界,并重塑意义的人,而不是仅爲满足‘视觉快感’而制造手工物件的人”那样,这些艺术家除了有手艺,还有心灵、头脑,更有情怀。他们不约而同又和而不同地进入一个大主题(非宏大叙事),以艺术及绘画的语言,或中规中矩、或反讽调侃、或解构重塑、或谐谑游戏,表现了此在遭遇的各种情境(即当代艺术之所求——艺术家作爲个体的生存感受与生存寓言)。
尼采说,没有事实,只有阐释。苏珊·桑塔格说尼采所言正确,又说反对阐释(旨在强调直观)。我们该听谁的?表达、呈现是应然的,阐释(命名、文本外围语境)、反对阐释,孰是孰非,也应并行不悖。跨年,无论公元纪年,还是十二生肖轮转,就个人而言,都是一种有限。而艺术呢?艺术的过去性同时意味着艺术的当代性,艺术的终结处,就是艺术的重新开始。
如果,我们相信尼采所说,我们就以创作,为存在提供一种阐释(以主观的认知与感觉);如果我们相信苏珊·桑塔格所说,我们还是要以创作,为存在呈现一门感性现象学的“艺术色情学”。
2023/12/22
上一篇: “白手起家” “公元”记事及其隐喻
下一篇: “转音”青年当代工笔研究展(第六回)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