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的图像,不确定的身份——王梓凡个展

  • 展览时间:2023/12/30 — 2024/03/24321
  • 展览空间:光之画廊
查看更多详情

前言


日常、全球性与新图像——观王梓凡的绘画艺术

文\李国华


当我们探讨一件艺术作品时,似乎总是希望能够找到与它相对应的时代背后的文化链接,无论是古典绘画、现代艺术还是当代艺术,评论家们对于一件作品的最高评价,莫过于它可以在艺术上代表着一个时代面貌。但事实上,现实并不是某一个文化倾向,更不是某一个图像所能完全代表的,因为社会总是有非常多的层次,并且由很多相等重要的元素组成,而这一现象在近十几年来更为明确。全球化的经济驱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造就了一个与过去完全迥异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按照不同方式生活,不仅拥有更多的个人空间,并且全球化带来的交流便捷,使得很多人获得了更多的机遇可以穿梭在不同文明背景和社会机制的国家之间。而这样的生活现实,对于一位艺术工作者来说,既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方面在于,他们可以获得比过去更多的艺术信息与创作自由;而不幸之处则是,他们面对的艺术竞争大大加强了,不再是一个地区、国家,而是在一个更为广泛的世界平台上。于是,我们在最年轻一代的艺术家身上,看到了一些全新的变化。他们创作的区域性面貌减弱了,个性化语言却增强了;风格化倾向降低了,但某些元素却又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艺术或多或少发生着关联。只是,这些联系不再能够使得他们的创作被冠以某种名词,或者某种身份,并以此去象征当下这个时代,他们最多只是这个碎片化时代的某个切片或者某个局部的象征。而作为一位95后的艺术家,并且拥有美国和意大利生活和学习经验的艺术家,王梓凡的绘画无疑拥有了以上提及的一些特征。


作为成长于中国逐步融入全球、并因此获得经济高速增长时代的艺术家,王梓凡并没有老一辈艺术家们在社会跌宕时代获取的历史性感知,她对此也毫不讳言——相比较宏观性的问题,她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实生活更感兴趣。同时,她也不愿意使用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件,来丰富自己的创作,虽然她在欧美的学习中经常能够看到那些具有强烈政治或历史关联的元素,可以帮助一位艺术家获得更多的关注。于是我们看到了,用图像纪录真实的生活感受是她绘画中最重要的母题。当然这些感受的形成,不仅包括在国内,也包括她在美国、欧洲游历、学习时的经历,也包括互联网、消费主义社会给她带来的种种感官刺激。并且,从图像上看,她也习惯于使用真实的日常之物,而不是创造出来的形象。这些日常之物非常细碎而具体,包含了诸如喇叭、围巾、手、腿、方向盘以及某些物体的表面痕迹,都成为了她描绘对象。也展现了艺术家虽然年轻,但是在世界之间穿行的经历,使得她获得了非常丰富的图像经验。当然,她也没有使用写实的方式,而是介乎于抽象与写实之间,并借鉴了部分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因此她画面中那些日常之物时常显得夸张、变形甚至扭曲,这使得这些图像作为日常之物的指向性功能被降低,但它们作为情绪代替物的功能性却大大加强了。这源于艺术家想要在这些日常事物中,找寻她作为个体与世界这个集体的差异性;也源于作为人类的本能,感性认知对理性认知的一种抗争。因为作为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最初反应,感性经验无疑显得更为真实。在当下这个观念艺术盛行甚至泛滥的时代,对于感性的适当保留,特别是在绘画艺术当中,让人感到可贵。


青春情绪也是王梓凡在绘画中展露的另一个气息。无论是她对这个世界刚刚启程的探索,还是年轻人身上无法掩盖的荷尔蒙气息,都在她的绘画中被淋漓展现了。欢快的色彩、跳跃的形象、流动的笔触,显示了青春带来的自由与不被限制的勇气。而对身体某个局部的放大描绘,又或者身体陷入器物包围之中的图像,则又向我们展现了青年人对肉身自由的渴望与社会对青年人规训之间的冲突。并且无论是对自由气息的展现,还是对冲突的描绘,在艺术家的笔下,都呈现出了超越了地域性的存在。因为我们无法从中找寻到明确的中国符号,也无法将它与某种地域具有的独特气质相联系。它是当代文明在全球之中流动,在所有年轻人身上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气息。


也因此,我们从王梓凡的绘画中看到了一种身份的不确定性。这种身份不确定性,源于单一的文化或者生活背景,已经不再是她这样的青年艺术家所经历的现实。虽然这样的青年人,或许只是中国众多年轻人中的一部分,并且我们也看到了当下种种逆全球化现象不断在各个个国家产生。但无论如何,这样的文化倾向确实是今天一部分年轻人呈现的面貌。而这种面貌和倾向,也为中国当代艺术特别是中国当代绘画的发展带来一种新的可能,那就是不在历史资源、不在国家结构中,而是在一种更为多元化、开放性、日常性的视野里,为中国艺术找寻到更为国际化的新图像资源。


最新展讯